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突破口 | 第15-19页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评价实践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导致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0-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 构建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提升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水平的需要 | 第24页 |
·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力量、实施经济与环境高度融合的需要 | 第24-25页 |
·规范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需要 | 第25页 |
·现行导则不能满足实践需求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的构建 | 第27-36页 |
·需要开展评价的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范围 | 第27页 |
·评价目的 | 第27页 |
·评价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开放复杂巨系统 | 第27-28页 |
·评价内容 | 第28-29页 |
·评价方法 | 第29页 |
·评价的数据 | 第29-31页 |
·评价程序 | 第31页 |
·评价手段与平台 | 第31-32页 |
·评价的原则 | 第32-33页 |
·评价需要达到的最后结果 | 第33-34页 |
·保障评价质量的措施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导则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 第36-73页 |
·确定评价内容的必要性及充分性 | 第36-43页 |
·几个关键概念间的关系 | 第43-46页 |
·评价方法 | 第46-63页 |
·政策导向型评价程序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 第63-69页 |
·导则的完备性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5 实例 | 第73-125页 |
·评价对象 | 第73页 |
·评价目的 | 第73页 |
·评价重点 | 第73页 |
·评价范围 | 第73页 |
·评价流程 | 第73-74页 |
·第一评价层次 | 第74-98页 |
·第二评价层次 | 第98-121页 |
·第三评价层次 | 第121-122页 |
·评价结论与建议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6 与南开大学所作评价的比较与分析 | 第125-130页 |
·南开大学所做评价的简介 | 第125页 |
·本评价与南开大学所做评价的对比 | 第125-128页 |
·分析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导则的合理性分析 | 第130-131页 |
·本文的创新及思想源泉 | 第131-132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2页 |
·展望与建议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8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148-149页 |
附录2 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评价方法 | 第149-150页 |
附录3 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稳定性计算与预测模型及思路 | 第150-154页 |
附录4 协调性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 第154-160页 |
附录5 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计算模型 | 第160-164页 |
附录6 完全分解模型 | 第164-166页 |
附录7 生态服务价值概念及计算公式 | 第166-167页 |
附录8 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 | 第167-168页 |
附录9 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参数值 | 第168-170页 |
附录10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参数值 | 第170-171页 |
附录11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思路 | 第171-172页 |
附录12 评价需要收集的资料 | 第172-174页 |
附录13 《规划纲要》简介 | 第174-176页 |
附录14 南开大学所作评价的简介 | 第176-179页 |
附录15 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立法提案 | 第179-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