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试论新时期以来文学中的文化意识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0-18页
 一、研究缘起、思路及意义第10-12页
 二、"寻根文学"与"后寻根文学"研究现状综述第12-18页
第一章 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概述第18-55页
 第一节 文化寻根的大致过程第18-35页
  一、"寻根热"产生的原因第19-21页
  二、寻根作家的理论倡导及评论界的态度第21-29页
  三、"寻根热"落潮的原因分析第29-35页
 第二节 寻根小说的风格特点、分类及意义第35-44页
 第三节 回眸80年代寻根小说的文本意义第44-55页
  一、寻根小说的民间精神与知识者趣味第44-50页
  二、寻根小说的"寻找"意识第50-55页
第二章 90年代以来"后寻根文学"概论第55-94页
 第一节 "后寻根文学"的界定、分类与特点第55-76页
  一、从"寻根文学"的影响谈"后寻根文学"的界定第55-60页
  二、后寻根小说的分类第60-70页
  三、"后寻根文学"与民间立场、民间叙事及民间文化的关系第70-76页
 第二节 "后寻根文学"与"寻根文学"的关联性解读第76-94页
  一、李锐:从"寻根"走向"后寻根"第76-83页
  二、张承志:从文化寻根到回归宗教第83-89页
  三、第三代西北小说家与寻根小说的关联性解读第89-94页
第三章 "后寻根文学"对民间文化的借鉴第94-125页
 第一节 "后寻根文学"与民俗文化第94-99页
 第二节 "后寻根文学"与神秘文化第99-106页
 第三节 "后寻根文学"与民间诙谐文化第106-115页
 第四节 "后寻根文学"对民间戏曲的借鉴第115-125页
第四章 文化寻根脉络下的作家个案分析第125-168页
 第一节 民间情怀与文人意识:贾平凹的寻根历程第125-140页
  一、民间审美趣味与现代文人心态的融合:主要以三类人物形象为例第125-132页
  二、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种境界第132-140页
   (一)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第133-134页
   (二)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写意式的民间想像第134-136页
   (三)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虚实结合的"红楼笔法"第136-140页
 第二节 原始生命力与自由精神的追寻:莫言的寻根实践第140-153页
  一、原始生命力与自由精神的颂赞第142-146页
  二、自由精神的自我实践:狂欢化写作第146-153页
 第三节 现代理性与传统意识:韩少功的寻根之旅第153-168页
  一、"后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马桥词典》第155-160页
  二、"后寻根文学"中的"象典":《暗示》第160-164页
  三、文化寻根的继续:《山南水北》第164-168页
结语第168-171页
附录第171-172页
附主要参考文献第172-182页
后记第182-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类篇》与《集韵》《玉篇》比较研究
下一篇:“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1951年的新中国“文艺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