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结团絮凝工艺优化中试及生产性试验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第15-25页
     ·絮体的成长第15-17页
     ·絮体的粒径第17-18页
     ·絮体的密度第18-20页
     ·工艺条件对结团絮体成长的影响第20-21页
     ·絮体悬浮层模型第21-24页
     ·悬浮层固液分离工艺的发展第24-25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意义第25-2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8页
2 结团絮凝工艺的优化设计第28-42页
   ·悬浮层配水区的优化设计第28-32页
     ·布水区开孔孔径分布第29-30页
     ·出流断面形状优化第30-31页
     ·混合区G值校核第31-32页
     ·过水断面面积的确定第32页
   ·搅拌桨形状的优化第32-35页
     ·搅拌桨形状的优化第32-33页
     ·中试试验系统搅拌桨优化第33-34页
     ·生产性试验反应器搅拌桨优化第34-35页
   ·微絮凝工艺反应器的优选第35-40页
     ·控制指标的选用第36页
     ·备选工艺的确定第36-37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7-38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8-40页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 结团絮体成长动力学第42-80页
   ·悬浮层中结团体颗粒的运动平衡第42-44页
   ·结团体成长模型的建立第44-47页
     ·悬浮层中的物料平衡第44-45页
     ·既成絮体对初始粒子的接触捕聚速率第45页
     ·结团絮体的成长第45-47页
   ·结团絮体的有效密度pe第47-50页
     ·结团体有效密度与空隙率的关系第47页
     ·结团体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第47-48页
     ·工艺条件对有效密度pe的影响第48-50页
   ·模型的验证试验设计第50-53页
     ·试验目的第50页
     ·试验内容第50页
     ·试验系统设计第50-51页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检测分析方法第52-53页
   ·工艺操作条件对结团体有效密度ρe的影响第53-66页
     ·原水浓度CO对的ρe影响第54-56页
     ·PAM加药量对ρe的影响第56-58页
     ·上升流速uw对ρe的影响第58-61页
     ·搅拌G值对ρe的影响第61-65页
     ·结团体有效密度ρe的影响因素第65-66页
   ·结团体成长模型的试验验证第66-78页
     ·m值的确定第67页
     ·原水浓度对悬浮层特性的影响第67-72页
     ·上升流速对悬浮层特性的影响第72-77页
     ·絮体有效碰撞系数q的讨论第77-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4 中试条件下结团絮凝工艺运行条件的优化第80-98页
   ·工艺条件对运行效果的影响第80-85页
     ·工艺运行条件对出水余浊的影响第81-82页
     ·结团体颗粒的最大成长粒径第82-83页
     ·内筒高度为H的结团絮凝反应器的上升流速uw第83-85页
   ·工艺运行条件优化的试验设计第85-86页
     ·试验目的第85页
     ·试验内容第85-86页
     ·中试试验系统第86页
     ·检测分析方法第86页
   ·工艺优化试验研究第86-96页
     ·加药量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第86-89页
     ·搅拌G值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第89-91页
     ·原水浓度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第91-94页
     ·上升流速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第94-96页
   ·本章小结第96-98页
5 污泥回流条件下低原水浓度结团絮凝工艺试验研究第98-109页
   ·低原水浓度污泥回流条件下的结团絮凝试验设计第99-101页
     ·试验目的第99页
     ·试验系统第99-100页
     ·试验内容第100页
     ·检测分析方法第100-101页
   ·污泥回流点的优选第101-104页
     ·污泥回流条件下的当量进水浓度及上升流速第101页
     ·两污泥回流点工艺运行效果的比较第101-103页
     ·污泥回流点的优选第103-104页
   ·污泥回流比对工艺处理效果及悬浮层特性参数的影响第104-106页
     ·污泥回流比对出水浊度的影响第104-105页
     ·污泥回流比对结团体沉降性能的影响第105-106页
   ·最佳污泥回流量的确定第106-108页
     ·污泥回流条件的最佳当量进水浓度第106页
     ·上升流速与最佳进水浓度的关系第106-108页
     ·最佳污泥回流量的控制第108页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6 优化条件的生产性试验验证第109-124页
   ·杨柳青水厂排泥水处理工程工艺的选择与设计第109-110页
     ·杨柳青水厂排泥水排放规律及水质特征第109页
     ·工艺的选择第109-110页
     ·工艺系统的组成第110页
   ·试验目的,内容,方法,装置与材料第110-112页
     ·试验目的第110页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第110-111页
     ·试验器材与装置第111页
     ·混凝剂与助凝剂的配制和投加第111-112页
     ·试验材料及检测分析方法第112页
   ·最佳工况条件的确定第112-116页
     ·最佳投药量的确定第112-114页
     ·搅拌转速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第114-115页
     ·上升流速对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第115页
     ·系统运行稳定性检验第115-116页
   ·加药及排泥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调试第116-120页
     ·自控系统N-S图第116-117页
     ·参数的确定第117-118页
     ·自控系统的运行第118-120页
   ·技术经济分析第120-123页
     ·运行成本估算第120-122页
     ·预期的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第122-123页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7 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124-128页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124-126页
   ·主要创新点第126-127页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8页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WACC结合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的再生水行业基准收益率研究
下一篇: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系统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