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房地产经济论文

我国住房储蓄金融创新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研究背景第8页
   ·研究意义第8-9页
   ·文献综述第9-12页
     ·住房金融的政策和模式第9页
     ·住房金融的融资问题第9-12页
   ·研究方法第12页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2章 我国住房金融制度的发展轨迹、现状、结构和问题第14-21页
   ·住房金融制度的发展轨迹第14-15页
   ·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现状第15-17页
   ·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结构第17-18页
   ·我国住房金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21页
     ·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第19页
     ·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集中第19页
     ·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机制还很不完善第19-21页
第3章 西方发达国家的住房储蓄金融模式比较第21-28页
   ·美国的资本市场型住房金融模式第21-23页
     ·美国住房金融的演变第21-22页
     ·美国发达的二级市场与房地产的证券化第22-23页
   ·德国的合同储蓄型住房金融模式第23-24页
     ·德国的住房储蓄银行运作机理第23页
     ·合同储蓄模式的评价第23-24页
   ·新加坡的强制储蓄型住房金融模式第24-26页
     ·中央公积金制度第24-25页
     ·新加坡的邮政储蓄银行与银行业的住房金融业务第25-26页
   ·三种住房储蓄金融模式的比较第26-28页
     ·资本市场型住房储蓄金融模式的主要特征第26-27页
     ·合同储蓄型住房储蓄金融模式的主要特征第27页
     ·强制储蓄型住房储蓄金融模式的主要特征第27-28页
第4章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住房储蓄模式——住房储蓄与公积金贷款组合的住房储蓄银行模式第28-52页
   ·构建住房储蓄银行新模式的风险和收益第28-31页
     ·购房者的收益第28-29页
     ·提供住房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的收益第29页
     ·政府的风险与收益第29-31页
     ·中国政府是否应该鼓励建立住房储蓄模式及可持续性第31页
   ·购房者与提供住房金融贷款的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动态博弈第31-42页
     ·博弈论的有关概念及模型基本假设第32-33页
     ·购房者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博弈模型第33-40页
     ·金融机构角度第40-42页
   ·我国住房储蓄银行的模式分析第42-48页
     ·中国住房储蓄银行的基本运作原理第42-43页
     ·住房储蓄银行与公积金优势互补的可行性分析第43-45页
     ·住房储蓄银行性质与职能第45-46页
     ·住房储蓄银行的主营业务第46页
     ·住房储蓄银行的运营特点第46-48页
   ·住房储蓄银行模式的案例分析——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第48-52页
     ·背景第48-49页
     ·成功之处第49页
     ·失败之处第49-52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第52-53页
   ·研究结论第52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52页
   ·研究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个人简历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及风险评估研究
下一篇:伊洛河流域景观动态及其径流效应研究--以伊河上游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