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研究--以会同县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现实背景 | 第11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11-12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农业科技推广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1页 |
2.1 农业科技推广理论研究 | 第16-19页 |
2.1.1 农业科技推广的涵义 | 第16-17页 |
2.1.2 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2.1.3 农业科技推广的原则 | 第18-19页 |
2.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理论研究 | 第19-21页 |
2.2.1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涵义 | 第19页 |
2.2.2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19-21页 |
第3章 会同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和问题 | 第21-29页 |
3.1 会同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22页 |
3.2 会同县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 第22-23页 |
3.2.1 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 第22-23页 |
3.2.2 非政府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 第23页 |
3.3 会同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9页 |
3.3.1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不成熟 | 第23-24页 |
3.3.2 科技意识和创新观念不强 | 第24页 |
3.3.3 科技经费相对投入不足 | 第24页 |
3.3.4 科技人才缺少和科技乏力 | 第24-25页 |
3.3.5 发展和创新后劲不足 | 第25页 |
3.3.6 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面不广 | 第25-26页 |
3.3.7 农民整体科技素质不高 | 第26页 |
3.3.8 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 第26-27页 |
3.3.9 科研、教育、推广三者脱节 | 第27-29页 |
第4章 会同县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29-34页 |
4.1 乡镇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29-30页 |
4.1.1 农业科技专员进乡镇 | 第29页 |
4.1.2 农业信息网进乡镇 | 第29页 |
4.1.3 在线视频服务进乡镇 | 第29-30页 |
4.2 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30-31页 |
4.2.1 科技示范园模式 | 第30页 |
4.2.2 农业龙头企业模式 | 第30-31页 |
4.2.3 农业展会模式 | 第31页 |
4.3 创新性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 第31-34页 |
4.3.1 农村专业合作社模式 | 第31-32页 |
4.3.2 “三重架构”模式 | 第32-33页 |
4.3.3 项目推广模式 | 第33-34页 |
第5章 山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运行的配套措施 | 第34-39页 |
5.1 树立意识、吸引人才、提高素质 | 第34-36页 |
5.1.1 树立农业企业和农户接受新技术的意识 | 第34-35页 |
5.1.2 利用人力资源,吸引专业人才 | 第35页 |
5.1.3 开展农民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 第35-36页 |
5.2 合理政策导向 | 第36页 |
5.3 增加财政投入 | 第36-37页 |
5.4 完善运作机制 | 第37-39页 |
5.4.1 完善推广协调运作机制 | 第37页 |
5.4.2 完善市场运作机制 | 第37-38页 |
5.4.3 完善科技引进、消化、吸收机制 | 第38-39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历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