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生物分子在材料与细胞界面中的作用 | 第13-17页 |
1.3 外场响应性膜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3.1 表面性质对生物分子的调控 | 第17-19页 |
1.3.2 外场响应性材料 | 第19-26页 |
1.4 光响应材料 | 第26-27页 |
1.5 电响应材料 | 第27-31页 |
1.5.1 聚多巴胺的性能研究 | 第27-29页 |
1.5.2 聚吡咯的性能研究 | 第29-31页 |
1.6 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手段 | 第33-47页 |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33-37页 |
2.2 光/电响应膜的制备 | 第37-39页 |
2.2.1 TiO_2基薄膜的制备 | 第37页 |
2.2.2 聚多巴胺薄膜的制备 | 第37-38页 |
2.2.3 聚吡咯膜的制备 | 第38-39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39-41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9页 |
2.3.2 能谱分析(EDS) | 第39页 |
2.3.3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39页 |
2.3.4 接触角(WCA) | 第39-40页 |
2.3.5 拉曼光谱(Raman) | 第40页 |
2.3.6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0页 |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 第40页 |
2.3.8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第40-41页 |
2.3.9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 | 第41页 |
2.3.10 圆二色谱(CD) | 第41页 |
2.3.11 光致发光光谱(PL) | 第41页 |
2.4 电化学测试 | 第41-42页 |
2.4.1 循环伏安法(CV) | 第41-42页 |
2.4.2 电化学阻抗谱(EIS) | 第42页 |
2.5 生物学评价 | 第42-45页 |
2.5.1 蛋白吸附 | 第42页 |
2.5.2 BSA蛋白量测试 | 第42-43页 |
2.5.3 细胞粘附与增殖 | 第43-44页 |
2.5.4 细胞分化 | 第44页 |
2.5.5 抗炎测试 | 第44-45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基于TiO_2的光响应薄膜构建及蛋白分子调控研究 | 第47-63页 |
3.1 掺Eu二氧化钛纳米点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48-54页 |
3.1.1 Eu-TiO_2纳米点薄膜的制备 | 第48-51页 |
3.1.2 Eu-TiO_2纳米点薄膜的光致蛋白脱附研究 | 第51-52页 |
3.1.3 Eu-TiO_2纳米点薄膜的生物相容性 | 第52-53页 |
3.1.4 Eu-TiO_2纳米点薄膜的光致细胞脱附行为研究 | 第53-54页 |
3.2 PS基板上TiO_2/PDA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60页 |
3.2.1 TiO_2/PDA复合膜的表面形貌 | 第54-55页 |
3.2.2 TiO_2/PDA复合膜的成分 | 第55-57页 |
3.2.3 TiO_2/PDA复合膜与PS的结合力 | 第57-58页 |
3.2.4 TiO_2/PDA复合膜的透射率 | 第58-59页 |
3.2.5 TiO_2/PDA复合膜的光致亲水性 | 第59-60页 |
3.3 TiO_2/PDA复合膜的光致细胞脱附性能 | 第60-61页 |
3.3.1 TiO_2/PDA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 | 第60-61页 |
3.3.2 TiO_2/PDA复合膜的光致细胞脱附性能 | 第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基于聚多巴胺膜的电响应薄膜及蛋白分子调控研究 | 第63-77页 |
4.1 聚多巴胺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63-75页 |
4.1.1 聚多巴胺膜的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63-64页 |
4.1.2 聚多巴胺膜表面白蛋白和淀粉的电致吸脱附 | 第64-66页 |
4.1.3 聚多巴胺膜的电场响应性 | 第66-69页 |
4.1.4 不同状态聚多巴胺膜的蛋白吸附性能 | 第69-72页 |
4.1.5 聚多巴胺膜表面的细胞行为 | 第72-75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基于聚吡咯的电场响应复合膜及药物释放研究 | 第77-91页 |
5.1 聚吡咯/地塞米松/ECM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78-86页 |
5.1.1 聚吡咯/地塞米松/ECM复合膜的制备 | 第78-86页 |
5.2 聚吡咯/地塞米松/ECM复合膜的电控药物释放 | 第86-87页 |
5.3 聚吡咯/地塞米松/ECM复合膜的细胞响应行为 | 第87-89页 |
5.3.1 Ppy/Dex/ECM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 | 第87页 |
5.3.2 Ppy/Dex/ECM复合膜的促成骨分化性能 | 第87-88页 |
5.3.3 Ppy/Dex/ECM复合膜的抗炎性能 | 第88-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基于聚吡咯的双载药电响应薄膜及其选择性释放研究 | 第91-105页 |
6.1 Ppy/Hep/BSA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91-95页 |
6.1.1 Ppy/Hep/BSA膜的制备 | 第91-92页 |
6.1.2 Ppy/Hep/BSA膜的表面形貌及生物相容性 | 第92-95页 |
6.2 Ppy/Hep/BSA膜的电控生物分子释放 | 第95-100页 |
6.2.1 Ppy/Hep/BSA膜自然浸泡释放 | 第95-96页 |
6.2.2 Ppy/Hep/BSA膜电刺激前后形貌 | 第96-97页 |
6.2.3 Ppy/Hep/BSA膜电控双分子释放 | 第97-98页 |
6.2.4 Ppy/Hep/BSA膜电控选择性释放机理 | 第98-100页 |
6.3 Ppy/Hep/BSA膜的细胞响应行为 | 第100-102页 |
6.3.1 Ppy/Hep/BSA膜表面的细胞形态 | 第101页 |
6.3.2 Ppy/Hep/BSA膜表面的细胞增殖行为 | 第101-102页 |
6.3.3 Ppy/Hep/BSA膜表面的细胞分化行为 | 第1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2-10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105-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个人简历 | 第125-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