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透射电子显微镜简介 | 第12-16页 |
1.2 气体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16-18页 |
1.2.1 环境透射电镜 | 第16-17页 |
1.2.2 气体芯片技术 | 第17-18页 |
1.3 纳米催化剂的气体原位研究 | 第18-31页 |
1.3.1 纳米催化剂的重构 | 第18-22页 |
1.3.2 纳米催化剂的烧结 | 第22-26页 |
1.3.3 纳米催化剂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 | 第26-28页 |
1.3.4 纳米催化剂的催化状态 | 第28-31页 |
1.4 金属的氧化 | 第31-38页 |
1.4.1 Wagner氧化理论 | 第32-34页 |
1.4.2 Mott-Cabrera氧化理论 | 第34-36页 |
1.4.3 金属氧化的柯肯达尔效应 | 第36-38页 |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 | 第40-46页 |
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设备简介 | 第40-41页 |
2.1.1 环境透射电镜 | 第40页 |
2.1.2 其他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0-41页 |
2.2 气体芯片系统 | 第41-46页 |
2.2.1 纳米反应器 | 第42-43页 |
2.2.2 气体样品杆 | 第43-44页 |
2.2.3 供气系统 | 第44-46页 |
第三章 负载金属纳米颗粒的重构 | 第46-58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1 理论计算 | 第47-48页 |
3.2.2 原位实验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3.3.1 负载金属纳米颗粒在气体环境中的理论模型 | 第48-50页 |
3.3.2 Cu/ZnO在H_2O中的形貌结构 | 第50-56页 |
3.3.3 Pt/SrTiO_3在H_2中的形貌结构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Ni纳米颗粒的氧化 | 第58-72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4.3.1 Ni纳米颗粒在600℃下的氧化 | 第59-61页 |
4.3.2 Ni纳米颗粒在800℃下的氧化 | 第61-67页 |
4.3.3 不同温度下Ni纳米颗粒的氧化机理 | 第67-68页 |
4.3.4 Cu和Co纳米颗粒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 | 第68-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Ni纳米颗粒的氧化动力学 | 第72-90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7页 |
5.3.1 原位电子衍射 | 第73-78页 |
5.3.2 氧化动力学 | 第78-83页 |
5.3.3 电子束和曝光时间的影响 | 第83-85页 |
5.3.4 NiO还原动力学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六章 Mo的氧化和MoO_2的生长 | 第90-108页 |
6.1 引言 | 第9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6.2.1 实验设备和流程 | 第90-93页 |
6.2.2 理论计算 | 第9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5页 |
6.3.1 Mo的原位氧化 | 第93-95页 |
6.3.2 MoO_2(011)表面重构结构 | 第95-98页 |
6.3.3 表面重构的稳定性 | 第98-100页 |
6.3.4 MoO_2(011)重构面的原位生长 | 第100-103页 |
6.3.5 MoO_2(011)重构面的原位分解 | 第103-104页 |
6.3.6 MoO_2(011)重构面的生长模型 | 第104-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