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疗养院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疗养康复理念的蓬勃发展 | 第12页 |
1.1.2 关注老年人疗养问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4-18页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老年疗养院景观的研究基础 | 第20-30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0-21页 |
2.1.1 老年人 | 第20页 |
2.1.2 老年疗养院 | 第20-21页 |
2.2 老年疗养院适用人群特点分析 | 第21-25页 |
2.2.1 老年人生理特点 | 第21-24页 |
2.2.2 老年人心理特点 | 第24-25页 |
2.3 康复景观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5-28页 |
2.3.1 压力治愈理论 | 第25-26页 |
2.3.2 注意力恢复理论 | 第26-27页 |
2.3.3 植物治疗理论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老年疗养院的景观调研与问题分析 | 第30-48页 |
3.1 主要调研对象及概述 | 第30-37页 |
3.1.1 沈阳市五彩阳光城养老中心 | 第30-31页 |
3.1.2 沈阳市居康敬养中心 | 第31-32页 |
3.1.3 北京市福提园疗养院 | 第32页 |
3.1.4 中国人民解放军杭州疗养院 | 第32-34页 |
3.1.5 杭州望江山疗养院 | 第34-36页 |
3.1.6 杭州五云山疗养院 | 第36-37页 |
3.2 调研分析 | 第37-42页 |
3.2.1 平面布局 | 第37-38页 |
3.2.2 功能分区 | 第38-39页 |
3.2.3 步行空间 | 第39-40页 |
3.2.4 植物配置 | 第40-42页 |
3.3 问题总结 | 第42-47页 |
3.3.1 疗养康复功能设施不足 | 第42-43页 |
3.3.2 室外活动空间层次不够 | 第43-44页 |
3.3.3 步行空间的可达性不强 | 第44-45页 |
3.3.4 植物感知体验配置不当 | 第45-47页 |
3.4 针对性策略的提出 | 第47-48页 |
3.4.1 情绪与行为问题的针对性策略 | 第47页 |
3.4.2 感知觉与认知问题的针对性策略 | 第47-48页 |
第四章 针对情绪与行为特点的景观设计策略 | 第48-62页 |
4.1. 避免情绪异动的亲近化策略 | 第48-54页 |
4.1.1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48-49页 |
4.1.2 刺激记忆要素的布置 | 第49-52页 |
4.1.3 联系过渡空间的引入 | 第52-54页 |
4.2 应对异常行为的安全化策略 | 第54-57页 |
4.2.1 自我认同的个性化处理 | 第54-55页 |
4.2.2 自我反思的逆向化处理 | 第55-56页 |
4.2.3 交通空间的无障碍处理 | 第56-57页 |
4.3 引导交往活动的可识别化策略 | 第57-61页 |
4.3.1 秩序空间识别的建立 | 第57-59页 |
4.3.2 园路边界的清晰建立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针对老人感知觉与认知特点的设计策略 | 第62-78页 |
5.1 促进感统谐和的植物感知体验丰富化策略 | 第63-67页 |
5.1.1 以主题配色为核心的视觉营造对策 | 第63-66页 |
5.1.2 以芳香体验为核心的嗅觉营造对策 | 第66-67页 |
5.2 引导肢体活动的活动空间灵活化策略 | 第67-71页 |
5.2.1 园艺空间的组合布置 | 第68-69页 |
5.2.2 构建康复目标 | 第69-71页 |
5.3 补偿信息识别能力的直观化策略 | 第71-76页 |
5.3.1 加强植物空间导向性处理 | 第71-75页 |
5.3.2 标识系统的直观化引导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8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78-7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