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论文--认识论、反映论论文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主体性变革探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4页
    0.1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8页
        0.1.1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8页
        0.1.2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8页
        0.1.3 研究的目的第8页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第8-12页
        0.2.1 国外学术界的研究概况第8-10页
        0.2.2 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概况第10-12页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2-14页
        0.3.1 研究方法第12-13页
        0.3.2 研究创新点第13-14页
1 德国古典哲学中辩证法的主体性的转换第14-23页
    1.1 黑格尔实体辩证法的主体性第14-18页
        1.1.1 黑格尔在认识论上实现的思维革命第14-16页
        1.1.2 “实体即主体”的辩证逻辑内涵第16-17页
        1.1.3 黑格尔实体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终结第17-18页
    1.2 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主体性第18-21页
        1.2.1 人本学对于黑格尔实体辩证法的批判第18-19页
        1.2.2 “绝对精神”在人本学中的主体还原第19-20页
        1.2.3 “类本质”的辩证主体的确立与宗教批判第20-21页
    1.3 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主体性的理论局限第21-23页
        1.3.1 辩证主体的抽象性第21-22页
        1.3.2 辩证主体的非现实性第22-23页
2 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主体性的扬弃第23-27页
    2.1 对黑格尔辩证法中“实体”的批判第23-24页
    2.2 对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类”的批判第24-25页
    2.3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主体性的确立第25-27页
3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实现的主体变革第27-39页
    3.1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实现的主体转向第27-30页
        3.1.1 由感性直观主体向感性活动主体转向第27-28页
        3.1.2 由思维能动主体向实践能动主体的转向第28-29页
        3.1.3 由精神类本质向实践类本质的转向第29-30页
    3.2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身的辩证方式第30-34页
        3.2.1 肯定阶段:包含能动实践本质的主体存在第30-31页
        3.2.2 否定阶段:主体实践本质的对象化第31-33页
        3.2.3 否定之否定阶段:向人的实践本质复归并丰富自身第33-34页
    3.3 主体实践变革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实践本性第34-39页
        3.3.1 马克思辩证法与人的实践本性第34-35页
        3.3.2 马克思辩证法与人的实践自由第35页
        3.3.3 马克思辩证法与人的历史解放第35-36页
        3.3.4 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发展的实践特质第36-39页
4 探析马克思实践辩证法主体性变革的现实意义第39-41页
    4.1 人的主体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确立与发展第39-40页
    4.2 社会主义价值观中蕴含人的主体性理念第40-41页
结束语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改环境下的电网企业投资优化体系研究
下一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经济周期与用电需求关联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