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与可能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三、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3-17页 | 
| 第1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与发展 | 第17-24页 | 
| 1.1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兴起 | 第17-19页 | 
| 1.1.1 互联网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第17-18页 | 
| 1.1.2 社会转型期利益冲突和政治发展 | 第18-19页 | 
| 1.1.3 公民网络政治意识增强 | 第19页 | 
| 1.2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 第19-22页 | 
| 1.2.1 网络政治参与的社会效应日趋增强 | 第20页 | 
| 1.2.2 网络政治参与得到普遍推广 | 第20-21页 | 
| 1.2.3 网络政治参与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 第21-22页 | 
| 1.3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 | 第22-24页 | 
| 1.3.1 网络舆论 | 第22页 | 
| 1.3.2 政治性论坛 | 第22-23页 | 
| 1.3.3 博客、微博等新媒体 | 第23-24页 | 
| 第2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效应与影响 | 第24-31页 | 
| 2.1 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 | 第24-27页 | 
| 2.1.1 多元性 | 第24-25页 | 
| 2.1.2 开放性 | 第25页 | 
| 2.1.3 广泛性 | 第25-26页 | 
| 2.1.4 平等性 | 第26页 | 
| 2.1.5 原生性 | 第26-27页 | 
| 2.2 网络政治参与的三重效应 | 第27-29页 | 
| 2.2.1 聚合:个体参与和社会链接 | 第27-28页 | 
| 2.2.2 脱域:集体行动的时空再造 | 第28页 | 
| 2.2.3 极化:传播空间的再中心化 | 第28-29页 | 
| 2.3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影响 | 第29-31页 | 
| 2.3.1 网络的发展拓宽了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 | 第29页 | 
| 2.3.2 网络政治参与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 第29-30页 | 
| 2.3.3 网络政治参与能提高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 | 第30-31页 | 
| 第3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9页 | 
| 3.1 网络政治参与的“非万能性” | 第31-33页 | 
| 3.1.1 利益诉求未得合理解决 | 第31-32页 | 
| 3.1.2 网络舆论影响自主参与 | 第32-33页 | 
| 3.2 网络政治参与的“非规范性” | 第33-34页 | 
| 3.2.1 网络政治参与个人色彩较重 | 第33页 | 
| 3.2.2 网络政治参与失实性较大 | 第33-34页 | 
| 3.3 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 第34-35页 | 
| 3.3.1 网络政治参与的从众性 | 第34-35页 | 
| 3.3.2 网络政治参与的矛盾性 | 第35页 | 
| 3.4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 3.4.1 政府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 | 第36页 | 
| 3.4.2 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参差不齐 | 第36-37页 | 
| 3.4.3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37页 | 
| 3.4.4 互联网本身的局限性 | 第37-39页 | 
| 第4章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完善路径 | 第39-48页 | 
| 4.1 强化监管引导,构建理性参政文化 | 第39-42页 | 
| 4.1.1 明确网络政治参与的内容 | 第40页 | 
| 4.1.2 健全网络监督法规 | 第40-41页 | 
| 4.1.3 提升网络监督权威性 | 第41-42页 | 
| 4.2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 第42-44页 | 
| 4.2.1 健全政府网络回应机制 | 第42-43页 | 
| 4.2.2 加大官方信息真实透明 | 第43-44页 | 
| 4.3 化解数字鸿沟,保障参与的均衡性 | 第44-45页 | 
| 4.3.1 培育参与型公民文化 | 第44-45页 | 
| 4.3.2 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 | 第45页 | 
| 4.4 推进治理创新,应对网络群体事件 | 第45-48页 | 
| 4.4.1 加速推进“电子政府”建设 | 第46-47页 | 
| 4.4.2 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 第47-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