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2-16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2-13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第13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1 病例分组 | 第13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4-15页 |
| 3.1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4页 |
| 3.2 安全性观察 | 第14页 |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 3.4 不良事件的记录及处理 | 第14-15页 |
| 3.5 数据质量控制 | 第15页 |
| 4 统计学方法 | 第15-16页 |
| 结果分析 | 第16-21页 |
| 1 基线资料对比 | 第16-17页 |
| 1.1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 第16页 |
| 1.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第16页 |
| 1.3 两组患者既往史评分对比 | 第16页 |
| 1.4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比 | 第16-17页 |
| 2 疗效指标对比 | 第17-19页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对比 | 第17-18页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 | 第18-19页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分对比 | 第19页 |
| 3 有效率对比 | 第19-20页 |
| 4 安全性分析 | 第20-21页 |
| 理论探讨 | 第21-31页 |
| 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2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 | 第21-23页 |
| 2.1 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及发病机制 | 第21页 |
| 2.2 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第21-23页 |
| 3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第23-26页 |
| 3.1 中医对中风病名的认识 | 第23页 |
| 3.2 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3-25页 |
| 3.3 中医对中风的辨证论治 | 第25-26页 |
| 4 古代医家对痰瘀互结型中风的认识 | 第26-27页 |
| 5 导师对痰瘀互结型中风发病机制的认识 | 第27-28页 |
| 6 豁痰逐瘀汤组成及解析 | 第28-30页 |
| 6.1 豁痰逐瘀汤组成 | 第28页 |
| 6.2 豁痰逐瘀汤解析 | 第28-30页 |
| 7 疗效分析 | 第30页 |
| 8 不足与展望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 附录 | 第37-56页 |
| 附录1 | 第37-47页 |
| 附录2 文献综述 | 第47-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3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