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超高强度钢热冲压技术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超高强度钢热冲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耦合位错密度的超高强度钢高温本构模型 | 第18-41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超高强度钢等温拉伸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18-23页 |
2.2.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2.2.2 等温拉伸试验 | 第19-20页 |
2.2.3 变形温度对高温变形行为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4 应变速率对高温变形行为的影响 | 第21-23页 |
2.3 耦合位错密度的粘塑性本构关系建模 | 第23-30页 |
2.3.1 高温流变曲线分析 | 第23-24页 |
2.3.2 流动应力 | 第24-27页 |
2.3.3 位错密度 | 第27-29页 |
2.3.4 各向同性硬化 | 第29页 |
2.3.5 耦合位错密度的粘塑性本构模型 | 第29-30页 |
2.4 本构模型材料常数的求解与优化 | 第30-36页 |
2.4.1 向前欧拉积分法求解模型材料常数 | 第30-32页 |
2.4.2 遗传算法优化模型材料常数 | 第32-34页 |
2.4.3 材料常数的优化结果 | 第34-36页 |
2.5 材料常数对本构模型的影响分析 | 第36-39页 |
2.5.1 与温度相关的材料常数对本构模型的影响 | 第36-38页 |
2.5.2 与温度无关的材料常数对本构模型的影响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耦合损伤的超高强度钢高温成形极限模型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超高强度钢等温胀形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2.1 等温胀形试验 | 第41-42页 |
3.2.2 高温成形极限图 | 第42-43页 |
3.3 耦合损伤的粘塑性成形极限建模 | 第43-49页 |
3.3.1 损伤变量的定义 | 第44页 |
3.3.2 损伤演化方程 | 第44-46页 |
3.3.3 流动应力的修正 | 第46-47页 |
3.3.4 耦合损伤的粘塑性本构模型 | 第47-48页 |
3.3.5 耦合损伤的粘塑性成形极限模型 | 第48-49页 |
3.4 成形极限模型材料常数的求解与优化 | 第49-52页 |
3.4.1 耦合损伤的粘塑性本构模型的材料常数的优化结果 | 第49-50页 |
3.4.2 耦合损伤的粘塑性成形极限模型的材料常数的优化结果 | 第50-52页 |
3.5 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成形极限模型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3.5.1 变形温度对成形极限模型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2 应变速率对成形极限模型的影响 | 第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热冲压工艺对超高强度钢车身构件组织性能的影响 | 第55-76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低温热冲压工艺介绍 | 第55-57页 |
4.2.1 低温热冲压工艺的背景 | 第55-56页 |
4.2.2 低温热冲压工艺的概念 | 第56页 |
4.2.3 低温热冲压工艺的特点与意义 | 第56-57页 |
4.3 低温与常规热冲压有限元建模 | 第57-64页 |
4.3.1 热冲压车身构件结构特征分析 | 第57-58页 |
4.3.2 网格模型 | 第58-61页 |
4.3.3 材料模型 | 第61-63页 |
4.3.4 热冲压工序及工艺参数设置 | 第63-64页 |
4.4 不同热冲压工艺对典型车身构件组织性能影响规律的比较 | 第64-75页 |
4.4.1 C柱热冲压模拟结果 | 第65-67页 |
4.4.2 前纵梁热冲压模拟结果 | 第67-68页 |
4.4.3 前保险杠热冲压模拟结果 | 第68-70页 |
4.4.4 A柱下板热冲压模拟结果 | 第70-71页 |
4.4.5 B柱加强板热冲压模拟结果 | 第71-72页 |
4.4.6 热冲压工艺对不同复杂结构特征构件的影响规律 | 第72-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典型车身构件热冲压试验与成形机理 | 第76-90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汽车B柱加强板热冲压试验 | 第76-78页 |
5.2.1 热冲压试验 | 第76-77页 |
5.2.2 试验结果 | 第77-78页 |
5.3 汽车B柱加强板应变分析 | 第78-81页 |
5.3.1 宏观应变分析 | 第79-80页 |
5.3.2 微观应变分析 | 第80-81页 |
5.4 形变对马氏体相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 第81-86页 |
5.4.1 形变对马氏体相的影响规律 | 第81-82页 |
5.4.2 形变对马氏体相的影响机理 | 第82-86页 |
5.5 形变对残余奥氏体相的影响规律和机理 | 第86-89页 |
5.5.1 形变对残余奥氏体相的影响规律 | 第86-88页 |
5.5.2 形变对残余奥氏体相的影响机理 | 第88-8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