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青松“摘帽”盈余管理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及评述 | 第16-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创新及局限性 | 第21-22页 |
1.4.1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1页 |
1.4.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2 盈余管理相关理论 | 第22-29页 |
2.1 盈余管理内涵 | 第22-23页 |
2.1.1 盈余管理概念 | 第22-23页 |
2.1.2 盈余管理产生基本前提 | 第23页 |
2.2 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 第23-25页 |
2.2.1 机会主义行为观 | 第24页 |
2.2.2 有效契约观 | 第24页 |
2.2.3 信息观 | 第24页 |
2.2.4 盈余管理动机总结 | 第24-25页 |
2.3 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第25-29页 |
2.3.1 应计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5-26页 |
2.3.2 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 | 第26-29页 |
3 ST制度及ST公司“摘帽”情况分析 | 第29-35页 |
3.1 ST制度介绍 | 第29-30页 |
3.2 ST公司“摘帽”数量统计 | 第30-31页 |
3.3 ST公司“摘帽”过程中扣非净利润分析 | 第31-35页 |
4 *ST青松“摘帽”案例分析 | 第35-53页 |
4.1 *ST青松背景介绍 | 第35-38页 |
4.1.1 青松建化简介 | 第35-36页 |
4.1.2 *ST青松“摘帽”历程 | 第36-38页 |
4.2 *ST青松“摘帽”动机分析 | 第38-40页 |
4.2.1 保市动机 | 第38页 |
4.2.2 筹资动机 | 第38-39页 |
4.2.3 报酬动机 | 第39-40页 |
4.3 *ST青松“摘帽”手段分析 | 第40-46页 |
4.3.1 通过投资收益调节利润 | 第40-42页 |
4.3.2 通过资产减值损失调节利润 | 第42-44页 |
4.3.3 通过期间费用调节利润 | 第44-46页 |
4.4 *ST青松使用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4.4.1 毛利率分析 | 第47页 |
4.4.2 期间费用率分析 | 第47-48页 |
4.4.3 成长能力分析 | 第48-49页 |
4.5 *ST青松“摘帽”后财务分析 | 第49-52页 |
4.5.1 利润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4.5.2 总资产增长率分析 | 第51-52页 |
4.6 案例小结 | 第52-53页 |
5 针对ST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 | 第53-57页 |
5.1 对ST公司的建议 | 第53-54页 |
5.1.1 ST公司应更加关注自身经营 | 第53页 |
5.1.2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 第53-54页 |
5.2 对ST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建议 | 第54-57页 |
5.2.1 完善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 第54页 |
5.2.2 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 | 第54-56页 |
5.2.3 提高对ST公司的审计质量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