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导论 | 第15-2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18页 |
| 二、关于本文主题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 三、选题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第一章 《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26-44页 |
| 第一节 社会危害性理论 | 第26-34页 |
| 一、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刑事立法功能 | 第26-30页 |
| 二、社会危害性理论与两法衔接 | 第30-34页 |
| 第二节 刑法谦抑原则 | 第34-38页 |
| 一、刑法谦抑原则的价值含蕴 | 第34-36页 |
| 二、刑法谦抑原则与两法衔接 | 第36-38页 |
| 第三节 法治原则 | 第38-44页 |
| 一、法治原则的内涵 | 第38-40页 |
| 二、法治原则与两法衔接 | 第40-44页 |
| 第二章 《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衔接的现状分析 | 第44-68页 |
| 第一节 两法已然衔接具体表现 | 第44-50页 |
| 一、总则性规定的一致性 | 第44-46页 |
| 二、分则性规定的协调性 | 第46-50页 |
| 第二节 两法衔接的困境 | 第50-61页 |
| 一、行为认定方面的障碍 | 第50-55页 |
| 二、处罚体系方面的失调 | 第55-57页 |
| 三、衔接机制方面的缺失 | 第57-61页 |
| 第三节 两法衔接困境的危害与成因 | 第61-68页 |
| 一、两法衔接困境的危害 | 第61-63页 |
| 二、两法衔接困境的成因 | 第63-68页 |
| 第三章 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衔接 | 第68-93页 |
| 第一节 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关系的考察与启示 | 第68-73页 |
| 一、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关系的考察 | 第68-72页 |
| 二、刑事不法与行政不法关系的启示 | 第72-73页 |
| 第二节 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立法衔接 | 第73-86页 |
| 一、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立法实然衔接 | 第73-76页 |
| 二、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立法应然衔接 | 第76-86页 |
| 第三节 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司法衔接 | 第86-93页 |
| 一、犯罪行为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司法衔接的基本思路 | 第86-89页 |
| 二、常见冲突条款规范行为的司法衔接 | 第89-93页 |
| 第四章 刑罚与治安管理处罚的衔接 | 第93-115页 |
| 第一节 刑罚与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衔接 | 第93-97页 |
| 一、处罚竞合时的适用原则 | 第93-96页 |
| 二、适用刑罚后又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情形的处理 | 第96页 |
| 三、适用治安管理处罚后又适用刑罚情形的处理 | 第96-97页 |
| 第二节 刑罚与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衔接 | 第97-104页 |
| 一、自由刑与自由罚的衔接 | 第97-99页 |
| 二、财产刑与财产罚的衔接 | 第99-102页 |
| 三、资格刑与资格罚的衔接 | 第102-104页 |
| 第三节 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两罚衔接的构想 | 第104-115页 |
| 一、劳动教养制度废止后的处罚衔接空白 | 第104-106页 |
| 二、域外相关制度考察 | 第106-107页 |
| 三、我国相关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 第107-108页 |
| 四、原被劳教行为的处罚形式分流 | 第108-115页 |
| 第五章 刑事司法与治安行政执法衔接机制的完善 | 第115-130页 |
| 第一节 规范案件调查程序 | 第115-119页 |
| 一、盘查权启动标准的模式选择 | 第116-117页 |
| 二、严格限制盘查适用主体 | 第117-118页 |
| 三、明确盘查手段强度与具体限度 | 第118-119页 |
| 第二节 行政拘留制度的司法化构建 | 第119-121页 |
| 一、限缩行政拘留处罚权限 | 第119-120页 |
| 二、设置行政拘留的司法化程序 | 第120-121页 |
| 第三节 完善治安案件证据向刑事案件证据的转化 | 第121-126页 |
| 一、治安案件证据向刑事案件证据转化的基础 | 第121-124页 |
| 二、治安案件证据向刑事案件证据转化的实现 | 第124-126页 |
| 第四节 优化衔接过程中的检察监督机制 | 第126-130页 |
| 一、检察机关对治安案件的监督权限分析 | 第126-127页 |
| 二、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衔接检察监督的建议 | 第127-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45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5-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