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论文--干扰论文

流形上的干扰对齐预编码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专用术语注释表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干扰对齐产生的背景和意义第8-11页
    1.2 干扰对齐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第12-15页
第二章 干扰对齐与流形的基础知识第15-28页
    2.1 多用户干扰信道干扰对齐技术第15-19页
        2.1.1 系统模型第15页
        2.1.2 单天线3单用户IC干扰对齐实现方案第15-18页
        2.1.3 多天线3用户IC干扰对齐实现方案第18-19页
    2.2 多小区多用户MIMO系统干扰对齐技术第19-21页
        2.2.1 系统模型第19-20页
        2.2.2 干扰对齐的实现方案第20-21页
    2.3 流形第21-27页
        2.3.1 Stiefel流形上的几何特性第22-24页
        2.3.2 Grassmann流形上的几何特性第24-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Stiefel流形上的单边干扰对齐算法第28-40页
    3.1 系统模型第29-30页
    3.2 单边干扰对齐预编码第30-32页
    3.3 Stiefel流形上的单边干扰对齐方案第32-36页
        3.3.1 Stiefel流形的基本概念第32-33页
        3.3.2 Stiefel流形上的最速下降干扰对齐算法第33-35页
        3.3.3 Stiefel流形上的共轭梯度干扰对齐算法第35-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Grassmann流形上的双边干扰对齐算法第40-54页
    4.1 系统模型第41-44页
    4.2 双边干扰对齐算法第44-46页
    4.3 Grassmann流形上的双边干扰对齐第46-51页
        4.3.1 Grassmann流形的基本概念第46页
        4.3.2 Grassmann流形上的最速下降干扰对齐算法第46-48页
        4.3.3 Grassmann流形上的共轭梯度干扰对齐算法第48-51页
    4.4 数值仿真第51-53页
    4.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4-56页
    5.1 本文总结第54-55页
    5.2 展望未来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60-61页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TD-LTE的核心网升级方案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循环差分相移量子密钥分发协议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