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English abst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王玉林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学术思想 | 第12-17页 |
1. 学术渊源 | 第12-13页 |
2. 学术思想 | 第13-17页 |
2.1 以“和”为贵 | 第13-15页 |
2.2 从肝论治 | 第15-16页 |
2.3 治肝不忘健脾平肝疏肝并重 | 第16页 |
2.4 祛邪兼以扶正 | 第16-17页 |
第二部分 王玉林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研究 | 第17-35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7-21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1.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8-19页 |
1.6 基础治疗 | 第19-20页 |
1.7 处方筛选标准 | 第20页 |
1.8 处方录入与核对 | 第20页 |
1.9 中药名称的规范 | 第20页 |
1.10 数据库建立 | 第20页 |
1.11 方剂分析 | 第20-21页 |
1.12 医案分析 | 第21页 |
2. 统计与分析 | 第21页 |
3. 结果 | 第21-35页 |
3.1 药物频数分析 | 第21-22页 |
3.2 四气分析 | 第22-23页 |
3.3 五味分析 | 第23页 |
3.4 归经分析 | 第23-24页 |
3.5 高血压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24-30页 |
3.6 药物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 第30-32页 |
3.7 核心药物组合分析 | 第32-33页 |
3.8 新方药物组合分析 | 第33-34页 |
3.9 主要症状的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43页 |
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与聚类分析 | 第35-36页 |
1.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第35页 |
1.2 聚类分析 | 第35-36页 |
2. 肝脏与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 | 第36页 |
3. 王玉林教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6-37页 |
4. 王玉林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用药规律分析 | 第37-40页 |
4.1 善用药对 | 第37-39页 |
4.2 肝阳上亢证型-学术思想对应分析 | 第39页 |
4.3 肝阳上亢证型-新方对应分析 | 第39-40页 |
5. 中药频数分析 | 第40-41页 |
6. 中药四性分析 | 第41-42页 |
7. 中药五味分析 | 第42页 |
8. 中药归经分析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三部分 眩晕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46-54页 |
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溯源 | 第46页 |
2. 历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第46-47页 |
3.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研究 | 第47-49页 |
3.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因 | 第47-48页 |
3.2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 | 第48-49页 |
4. 高血压病的中医症候分析 | 第49页 |
5. 名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研究 | 第49-50页 |
6.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第50页 |
7.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 第50-51页 |
8. 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个人简历 | 第56-58页 |
知情同意书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