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房地产电子商务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相关市场界定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研究不足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 | 第19-31页 |
2.1 双边市场理论 | 第19-24页 |
2.1.1 双边市场界定 | 第19-20页 |
2.1.2 双边市场特征 | 第20-22页 |
2.1.3 双边市场定价模式 | 第22-23页 |
2.1.4 双边市场分类 | 第23-24页 |
2.2 反垄断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2.2.1 市场势力内涵及测度方法 | 第24-25页 |
2.2.2 相关市场界定的内涵及重要性 | 第25-26页 |
2.2.3 相关市场界定的一般方法 | 第26-28页 |
2.2.4 双边市场中相关市场界定方法的改进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房地产网络平台的定义及市场分类 | 第31-45页 |
3.1 房地产网络平台的定义及市场范围 | 第31-34页 |
3.1.1 房地产网络平台的定义 | 第31页 |
3.1.2 房地产网络平台的市场范围 | 第31-34页 |
3.2 房地产网络平台定价模式分析 | 第34-41页 |
3.2.1 定价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34-35页 |
3.2.2 定价模型的构建 | 第35-39页 |
3.2.3 定价模型的求解 | 第39-41页 |
3.3 房地产网络平台市场分类 | 第41-44页 |
3.3.1 房地产网络平台市场分类标准 | 第41-43页 |
3.3.2 房地产网络平台产品市场分类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房地产网络平台相关市场界定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45-61页 |
4.1 SSNIP测试及CLA模型适用性、参数设定及假设分析 | 第45-51页 |
4.1.1 SSNIP测试及CLA模型适用性分析 | 第45-48页 |
4.1.2 SSNIP测试及CLA模型参数设定及假设分析 | 第48-51页 |
4.2 SSNIP测试的构建与解析 | 第51-56页 |
4.2.1 交易类产品SSNIP测试构建与解析 | 第51-54页 |
4.2.2 注册类产品SSNIP测试构建与解析 | 第54-56页 |
4.3 CLA模型的构建与解析 | 第56-60页 |
4.3.1 交易类产品CLA模型构建与解析 | 第56-58页 |
4.3.2 注册类产品CLA模型构建与解析 | 第58-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房地产网络平台广告服务市场模拟实验分析 | 第61-81页 |
5.1 模拟实验对象选择及传统单边方式CLA模型构建 | 第61-65页 |
5.1.1 模拟实验产品市场类型选择 | 第61页 |
5.1.2 模拟实验产品市场选择及背景 | 第61-63页 |
5.1.3 传统单边方式CLA模型构建 | 第63-65页 |
5.2 双边方式下房天下CLA模型中待测指标取值说明 | 第65-69页 |
5.2.1 广告服务需求自价格弹性 | 第65-66页 |
5.2.2 广告服务需求对边价格弹性 | 第66-67页 |
5.2.3 广告服务勒纳指数及销售收入比 | 第67-68页 |
5.2.4 房天下广告服务市场各指标取值 | 第68-69页 |
5.3 房天下广告投放市场界定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76页 |
5.3.1 房天下各指标取值情况① | 第69-71页 |
5.3.2 房天下各指标取值情况② | 第71-74页 |
5.3.3 房天下各指标取值情况③ | 第74-76页 |
5.3.4 房天下相关产品市场界定模拟实验的启示 | 第76页 |
5.4 “房天下垄断模拟案”相关市场界定模拟与分析 | 第76-79页 |
5.4.1 “房天下垄断模拟案”相关市场界定过程模拟 | 第76-78页 |
5.4.2 “房天下垄断模拟案”单边方式界定结果偏差分析 | 第78-79页 |
5.4.3 “房天下垄断模拟案”相关市场界定启示 | 第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81-82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