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哈尼族银饰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6 田野点概述 | 第13-15页 |
2 哈尼族银饰的起源与发展探究 | 第15-19页 |
2.1 哈尼族起源与发展 | 第15-17页 |
2.2 哈尼族银饰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9页 |
3 哈尼族银饰的造型及佩戴习俗 | 第19-39页 |
3.1 .头饰 | 第20-25页 |
3.1.1 银内帽 | 第20页 |
3.1.2 银坠饰 | 第20-21页 |
3.1.3 银头箍 | 第21-23页 |
3.1.4 银外帽 | 第23-24页 |
3.1.5 银耳饰 | 第24-25页 |
3.2 颈饰 | 第25-27页 |
3.2.1 银项链 | 第25页 |
3.2.2 银项圈 | 第25-27页 |
3.3 胸饰 | 第27-29页 |
3.3.1 银须链 | 第27-28页 |
3.3.2 银胸牌 | 第28-29页 |
3.4 手饰 | 第29-34页 |
3.4.1 银手镯 | 第30-33页 |
3.4.2 银臂箍 | 第33页 |
3.4.3 银戒指 | 第33-34页 |
3.5 衣饰 | 第34-37页 |
3.5.1 银泡 | 第35-36页 |
3.5.2 银泡褂子 | 第36页 |
3.5.3 银扣 | 第36-37页 |
3.5.4 银币 | 第37页 |
3.6 腰饰 | 第37-39页 |
3.6.1 银腰带 | 第37-38页 |
3.6.2 银遮臀布 | 第38-39页 |
4 哈尼族银饰的纹样造型及文化内涵分析 | 第39-50页 |
4.1 植物纹样 | 第40-43页 |
4.1.1 蕨类植物纹 | 第40页 |
4.1.2 莲花纹 | 第40-41页 |
4.1.3 诺亚啊曳纹 | 第41-42页 |
4.1.4 葫芦纹 | 第42-43页 |
4.2 动物纹样 | 第43-47页 |
4.2.1 稻母图纹 | 第43-45页 |
4.2.2 白鹇鸟纹 | 第45页 |
4.2.3 犬齿纹 | 第45页 |
4.2.4 鱼纹 | 第45-46页 |
4.2.5 龙纹 | 第46页 |
4.2.6 蝴蝶纹 | 第46-47页 |
4.3 几何形纹样 | 第47-50页 |
4.3.1 回形纹 | 第47-48页 |
4.3.2 山形纹 | 第48-49页 |
4.3.3 水纹 | 第49-50页 |
5 哈尼族银饰的制作工艺 | 第50-53页 |
5.1 花丝工艺 | 第50-51页 |
5.2 錾花工艺 | 第51页 |
5.3 炸珠工艺 | 第51-52页 |
5.4 焊接工艺 | 第52页 |
5.5 洗涤工艺 | 第52-53页 |
6 哈尼族银饰艺术的文化价值探讨 | 第53-61页 |
6.1 哈尼族银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 第53-57页 |
6.1.1 民族符号的体现 | 第53-54页 |
6.1.2 泛灵的宗教信仰 | 第54-55页 |
6.1.3 东南亚古文化特质的缩影 | 第55页 |
6.1.4 记录族群的迁徙文化 | 第55-56页 |
6.1.5 “吉祥”寓意 | 第56页 |
6.1.6 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 第56-57页 |
6.1.7 精神寄托 | 第57页 |
6.2 哈尼族银饰的文化特征 | 第57-58页 |
6.2.1 多元文化融合 | 第57页 |
6.2.2 多种宗教并存 | 第57-58页 |
6.2.3 迁徙文化突出 | 第58页 |
6.3 审美价值 | 第58-61页 |
6.3.1 零碎的造型美 | 第58-59页 |
6.3.2 泛灵的生态美 | 第59页 |
6.3.3 文化兼容美 | 第59-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7.1 本文研究成果与总结 | 第62-63页 |
7.2 本文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页 |
B.田野调查时间、地点、考察资料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