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中止自动性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9-12页 |
二、自动性判断的中外学说及评述 | 第12-26页 |
(一) 德日刑法理论关于自动性判断的学说及评述 | 第12-23页 |
1. 德国学说及评述 | 第12-19页 |
2. 日本学说及评述 | 第19-23页 |
(二) 我国刑法理论关于自动性判断的学说及评述 | 第23-26页 |
三、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对自动性的制约 | 第26-35页 |
(一) 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和自动性的关系 | 第26页 |
(二) 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相关学说及评述 | 第26-31页 |
1. 从刑罚目的的角度分析: | 第26-28页 |
2. 从犯罪构成的角度分析 | 第28-30页 |
3.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分析 | 第30-31页 |
(三) 本文观点:法益侵害或威胁减少说 | 第31-35页 |
四、自动性判断的基础问题分析 | 第35-39页 |
(一) 中止自动性的判断基准问题 | 第35-36页 |
(二) 认定中止自动性的对象问题 | 第36-37页 |
(三) 认定中止自动性的方法问题 | 第37-39页 |
五、规范目的主观说之提倡 | 第39-43页 |
(一) 基本立场:主观说的坚持 | 第39-40页 |
(二) 核心价值:规范目的之抉择 | 第40-41页 |
(三) 规范目的主观说之提倡 | 第41-43页 |
六、司法认定中关于自动性判断的具体适用 | 第43-50页 |
(一) 现实急迫的危险状态 | 第43页 |
(二) 放弃犯意的不彻底 | 第43-45页 |
(三) 行为人自身特质导致的心理强制 | 第45页 |
(四) 目的计划的不遂 | 第45-47页 |
(五)因情绪性障碍中止犯罪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一、著作类 | 第51-53页 |
二、论文类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