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动机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3 创新性 | 第13-14页 |
1 超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绘画 | 第14-19页 |
1.1 超现实主义及其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1.2 国外的超现实主义绘画 | 第15-17页 |
1.3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 | 第17-19页 |
2 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的艺术特点 | 第19-27页 |
2.1 以想象和创造为主导 | 第19-20页 |
2.2 多重空间并置的构图 | 第20-21页 |
2.3 主观设置和表现色彩 | 第21-22页 |
2.4 再造可视化的形象 | 第22-23页 |
2.5 象征和隐喻的符号 | 第23-25页 |
2.6 不拘一格的画面形式 | 第25-27页 |
3 超现实主义绘画语言对中国油画的影响 | 第27-36页 |
3.1 创作主体由外向内注重潜意识 | 第27-30页 |
3.1.1 徐芒耀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分析 | 第28-29页 |
3.1.2 曹力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分析 | 第29-30页 |
3.2 油画创作中图式的超现实性 | 第30-33页 |
3.2.1 刘野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分析 | 第31-32页 |
3.2.2 李继开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分析 | 第32-33页 |
3.3 油画创作使用不同的创作媒材 | 第33-34页 |
3.4 油画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 第34-36页 |
4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没有成为主流绘画的原因 | 第36-40页 |
4.1 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民众审美心理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 官方评价制度的影响 | 第38-40页 |
5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40-45页 |
5.1 多元并存,独树一帜 | 第40-42页 |
5.2 创作理念获得认可 | 第42-43页 |
5.3 融合发展,百花齐放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