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9-34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21-30页 |
(一)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1-29页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9-30页 |
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30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四、资料来源 | 第30-31页 |
五、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结构 | 第31-34页 |
(一) 本文的重点、难点 | 第31页 |
(二)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31-34页 |
第一章 联邦德国的政党制度与极右翼政党的发展 | 第34-43页 |
第一节 联邦德国宽严相济的政党制度 | 第34-39页 |
一、“可争论的民主”赋予极右翼政党的权利 | 第34-35页 |
二、“防卫性民主”对极右主义发展的限制及制裁 | 第35-39页 |
第二节 联邦德国主要极右翼政党的发展 | 第39-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弗伊格特上台前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 | 第43-62页 |
第一节 20世纪六十年代的初创与迅速崛起 | 第43-51页 |
一、“德意志帝国党”与德国民族民主党的组建 | 第43-45页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成立初期的政治理念 | 第45-47页 |
三、1965年至1968年选举的巨大成功 | 第47-49页 |
四、1969年联邦议会选举的失利 | 第49-51页 |
第二节 20世纪七十年代的衰退及崩溃 | 第51-55页 |
一、组织力量的急剧萎缩与党内分裂的加剧 | 第51-52页 |
二、从“保守”到“实际”的转变 | 第52-53页 |
三、选举持续失利导致的生存危机 | 第53-55页 |
第三节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巩固与缓慢上升 | 第55-57页 |
一、组织力量的恢复与壮大 | 第55-56页 |
二、议会选举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56-57页 |
第四节 20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德国民族民主党主张的极端化与危机的加剧 | 第57-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主要政治理念 | 第62-84页 |
第一节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政治体制的反对者 | 第62-66页 |
一、反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 第62-64页 |
二、反对议会民主制 | 第64-66页 |
三、质疑《基本法》的合法性 | 第66页 |
第二节 历史修正主义 | 第66-70页 |
一、坚持对德国边界和二战德国罪责问题的修正 | 第67-69页 |
二、美化“第三帝国” | 第69-70页 |
第三节 反犹主义 | 第70-77页 |
一、污蔑大屠杀纪念 | 第72页 |
二、质疑大屠杀被害犹太人的数量及被害方式 | 第72-73页 |
三、扩大“大屠杀”的使用范围 | 第73-75页 |
四、实行新反犹主义 | 第75-77页 |
第四节 种族主义和排外 | 第77-83页 |
一、“新”德国民族民主党种族主义和排外理论的核心内容 | 第78-81页 |
二、“新”德国民族民主党种族主义和排外的主要体现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主要政策主张 | 第84-106页 |
第一节 对内政策主张 | 第85-98页 |
一、以反全球化为核心的经济及劳动力市场政策主张 | 第85-88页 |
二、全面排斥外国人的政策主张 | 第88-91页 |
三、关爱本国传统家庭及特殊家庭的家庭政策主张 | 第91-93页 |
四、严打犯罪的国内安全政策主张 | 第93-95页 |
五、追求全面教育的教育政策主张 | 第95-96页 |
六、以“生态法西斯主义”为核心的环保政策主张 | 第96-98页 |
第二节 对外政策主张 | 第98-105页 |
一、反帝、反普遍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主张 | 第98-99页 |
二、平等基础上联合的欧洲政策主张 | 第99-101页 |
三、谋求军事独立及加强的防卫政策主张 | 第101-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发展战略 | 第106-165页 |
第一节 “为街头而战”战略 | 第106-112页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对极右暴力组织态度的转变 | 第107-109页 |
二、“为街头而战”的造势策略 | 第109-112页 |
三、“为街头而战”战略的成效 | 第112页 |
第二节 “为头脑而战”战略 | 第112-122页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政党工作专业化的努力 | 第113-114页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理论建设的重要进步 | 第114-116页 |
三、德国民族民主党对热点话题的利用 | 第116-119页 |
四、“夺取话语权战略” | 第119-120页 |
五、德国民族民主党的网络建设 | 第120-121页 |
六、“为头脑而战”战略的成效 | 第121-122页 |
第三节 “为议会而战”战略 | 第122-155页 |
一、实施“东进”政策 | 第123-125页 |
二、借助有力的宣传鼓动打造政党形象 | 第125-134页 |
三、开展扎实细致的地方工作 | 第134-140页 |
四、议会选举成功对于德国民族民主党发展的意义 | 第140-142页 |
五、“为议会而战”战略的成效及其局限性 | 第142-155页 |
第四节 “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 | 第155-163页 |
一、“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在国内的实施 | 第156-159页 |
二、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国际联合 | 第159-161页 |
三、“为有组织的意志而战”战略的成效 | 第161-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六章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重新崛起 | 第165-178页 |
第一节 弗伊格特上台初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困境与机遇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弗伊格特时期德国民族民主党的全面发展 | 第167-177页 |
一、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 第167-169页 |
二、政党建设的专业化 | 第169-170页 |
三、选举上的进展 | 第170-173页 |
四、资金状况的改善 | 第173-175页 |
五、活动能力的增强 | 第175-176页 |
六、在极右翼阵营中地位的提高 | 第176-17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第七章 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激起的反应 | 第178-188页 |
第一节 德国社会对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反应 | 第178-182页 |
一、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引起的社会震动 | 第178-180页 |
二、社会各界对德国民族民主党的抵制和斗争 | 第180-182页 |
第二节 德国政府和各民主党派围绕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进行的争论 | 第182-187页 |
一、赞同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 | 第183-184页 |
二、反对取缔德国民族民主党 | 第184-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结语 | 第188-201页 |
一、德国民族民主党在弗伊格特时期重新崛起的原因 | 第188-195页 |
二、对德国民族民主党重新崛起的思考 | 第195-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17页 |
译名对照表 | 第217-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0-231页 |
后记 | 第231-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