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论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缺陷与完善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14页
一、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法理解析第14-21页
    (一)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理论基础第14-16页
        1.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是公司法人人格独立理论的必然要求第14-15页
        2.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是对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基本尊重第15-16页
    (二)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制度价值第16-19页
        1.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一般价值—平衡公平与效率第16-17页
        2.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直接价值—均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第17-19页
    (三)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立法倾向—我国应选择宽松的前置程序立法第19-21页
二、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申请第21-37页
    (一)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申请人第21-28页
        1. 对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适格申请人的理论分析第21页
        2. 我国前置程序对申请人资格的实体限制及缺陷第21-24页
            (1) 单纯股东主义的选择第21-23页
            (2) 股份有限公司对申请人资格的严格限制第23-24页
        3. 宽松的前置程序立法下申请人的重构第24-28页
            (1) 对《公司法》第151条中的“股东”进行扩大解释第24-26页
            (2) 对股份有限公司提起前置程序申请人的资格进行扩张第26-28页
    (二)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被申请人第28-35页
        1.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被申请人适格的理论基础及法例概说第28-30页
            (1)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被申请人适格的理论基础第28页
            (2)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被申请人的法例概说第28-30页
                ①以董事会为被申请人第28-29页
                ②以监事会为被申请人第29页
                ③以股东会为被申请人第29页
                ④以特别诉讼委员会为被申请人第29-30页
        2. 我国对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被申请人规定的缺陷第30-31页
        3.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被申请人制度的完善第31-35页
            (1)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完善应以完善监事会制度为中心—兼论我国不应引入美国特别诉讼委员会制度第31-32页
            (2) 应根据申请事由的不同灵活确定被申请人第32-35页
                ①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申请事由之分析第32-34页
                ②不同申请事由下前置程序被申请人的确定第34-35页
    (三)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申请形式及内容第35-37页
三、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审查第37-45页
    (一)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审查期限—我国应建立灵活的审查期限制度第37-39页
    (二)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审查决定第39-45页
        1.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审查决定的通知—建立不起诉理由书制度第39-41页
        2.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审查决定的效力第41-43页
            (1) 公司决定效力阻却否定模式第41-42页
            (2) 公司决定效力阻却模式第42-43页
        3. 我国不应当引进公司决定效力阻却模式第43-45页
四、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例外第45-51页
    (一) 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例外的模式第45-47页
        1. 请求徒劳模式第45-46页
        2. 普遍请求模式第46-47页
    (二)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例外规则存在的问题第47-48页
        1. 不符合我国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现实情况第47-48页
        2. 对“紧急情况”缺乏指引第48页
    (三) 对我国代表诉讼前置程序例外规定的完善第48-51页
        1. 对普遍请求模式下的“紧急情况”进行明确规定第48-49页
        2. “特殊情况”下对请求徒劳模式的适当引进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控缓释芳香微胶囊的制备及在织物上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压电陶瓷选针器动力学特性及驱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