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探究RIP3在ISD诱导IFN-β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8页
    1.1 先天性免疫系统第14-15页
        1.1.1 机体免疫系统概述第14页
        1.1.2 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激活方式第14-15页
    1.2 模式识别受体概述第15-18页
    1.3 胞质DNA受体第18-23页
        1.3.1 胞质DNA受体及STING信号通路的激活第18-21页
        1.3.2 DAI对胞质dsDNA的识别第21页
        1.3.3 IFI16对胞质dsDNA的识别第21页
        1.3.4 DDX41对胞质dsDNA的识别第21-22页
        1.3.5 DNA-PK及MRE11对胞质dsDNA的识别第22页
        1.3.6 cGAS对胞质dsDNA的识别第22-23页
    1.4 干扰素概述第23-25页
        1.4.1 干扰素的激活第23-24页
        1.4.2 干扰素诱导基因的激活第24-25页
    1.5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第25-27页
    1.6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第27页
    1.7 立题背景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28-61页
    2.1 实验相关药品试剂和细胞株第28-30页
        2.1.1 细胞实验相关药品第28页
        2.1.2 细胞培养实验相关试剂第28页
        2.1.3 分子生物学相关试剂第28-29页
        2.1.4 蛋白分析相关试剂第29页
        2.1.5 RNA制备及相关检测试剂第29页
        2.1.6 实验所涉及的细胞株第29-30页
    2.2 常用主要仪器第30页
    2.3 DNA相关实验和方法第30-49页
        2.3.1 质粒载体第30-35页
            2.3.1.1 慢病毒载体第30-31页
            2.3.1.2 pBOB普通基因表达载体第31页
            2.3.1.3 RNA干扰载体第31-32页
            2.3.1.4 pLuc-MCS报告基因载体第32-33页
            2.3.1.5 gRNA基因敲除载体第33-35页
        2.3.2 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相关实验第35-37页
            2.3.2.1 普通基因的片段扩增第35-36页
            2.3.2.2 升温梯度PCR实验第36页
            2.3.2.3 基因突变及突变引物设计第36-37页
        2.3.3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第37页
        2.3.4 DNA的回收和纯化第37-39页
            2.3.4.1 DNA电泳第37-38页
            2.3.4.2 回收纯化DNA片段第38-39页
        2.3.5 连接酶非依赖克隆相关实验第39-41页
            2.3.5.1 LIC的背景及原理第39-40页
            2.3.5.2 LIC实验方法第40-41页
        2.3.6 T4 DNA连接酶连接相关实验第41-42页
            2.3.6.1 shRNA与gRNA的引物设计及Oligo合成第41-42页
            2.3.6.2 T4 DNA连接反应第42页
        2.3.7 感受态制备及转化第42-44页
            2.3.7.1 感受态制备第42-43页
            2.3.7.2 DNA的转化第43-44页
        2.3.8 质粒DNA的提取第44-46页
            2.3.8.1 中量提取DNA第44-45页
            2.3.8.2 大量提取DNA第45-46页
        2.3.9 质粒载体的构建第46-49页
            2.3.9.1 相关基因编号及引物设计第46-47页
            2.3.9.2 相关基因突变及引物设计第47-48页
            2.3.9.3 相关shRNA的设计及序列信息第48页
            2.3.9.4 相关gRNA的设计及序列信息第48-49页
    2.4 RNA相关实验和方法第49-52页
        2.4.1 qPCR分析特定基因的表达第49-52页
            2.4.1.1 细胞总RNA提取第49-50页
            2.4.1.2 逆转录合成cDNA第50-51页
            2.4.1.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51-52页
    2.5 细胞相关实验和方法第52-57页
        2.5.1 细胞培养第52-53页
            2.5.1.1 细胞培养基及相关溶液配制第52-53页
            2.5.1.2 细胞的培养和传代第53页
        2.5.2 细胞转染第53-54页
            2.5.2.1 磷酸钙转染法第53页
            2.5.2.2 脂质体2000转染ISD第53-54页
            2.5.2.3 电转染法第54页
        2.5.4 慢病毒包装与感染第54-57页
            2.5.4.1 慢病毒的包装第54-55页
            2.5.4.2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第55页
            2.5.4.3 稳定表达细胞集群的筛选及单克隆的获得第55-56页
            2.5.4.4 敲除效率评估及单克隆的基因鉴定第56-57页
    2.6 蛋白质相关实验和方法第57-61页
        2.6.1 免疫共沉淀第57-58页
        2.6.2 免疫印迹第58-59页
        2.6.4 荧光素酶检测实验第59-61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61-75页
    3.1 RIP3能够促进STING所介导的IFN-β的产生第61-62页
        3.1.1 RIP3过表达影响STING信号通路而非MAVS信号通路第61-62页
    3.2 RIP3能够影响dsDNA诱导的IFN-β的产生第62-67页
        3.2.1 RIP3在HeLa细胞中过表达促进ISD诱导的IFN-β产生第62-63页
        3.2.2 HT-29细胞中RIP3敲低抑制了ISD诱导的IFN-β产生第63-65页
        3.2.3 HT-29细胞中RIP3敲除抑制了ISD诱导的IFN-β产生第65-67页
    3.3 RIP3可能通过RIP1促进IFN-β的产生第67-73页
        3.3.1 RIP3激活IFN-β启动子依赖于其RHIM结构域第67-68页
        3.3.2 RIP3 RHIM~(mut)影响TBK1及IRF3的磷酸化修饰第68-69页
        3.3.3 RIP3、RIP3 RHIM~(mut)与STING、TBK1的相互作用第69-70页
        3.3.4 cGAS对ISD所诱导的IFN-β的产生具有关键作用第70-71页
        3.3.5 RIP1能够促进STING介导的IFN-β的激活第71-73页
    3.4 总结与讨论第73-75页
附录1 图表索引第75-77页
附录2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第77-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Tat处理的细胞以及SIV感染的恒河猴大脑额叶皮质中menin介导了Tat诱导的神经元凋亡
下一篇:参苓白术散对H22肝癌移植瘤化疗模型小鼠协同促凋亡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