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Summary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全球碳排放和温室效应 | 第13-14页 |
1.1.2 中国CO_2减排现状 | 第14-15页 |
1.2 燃煤电厂脱碳 | 第15-19页 |
1.3 化学吸收法工艺进展 | 第19-27页 |
1.3.1 强化吸收工艺 | 第21-23页 |
1.3.2 强化再生工艺 | 第23-25页 |
1.3.3 系统热量整合 | 第25-27页 |
1.4 吸附法工艺进展 | 第27-31页 |
1.4.1 变压吸附 | 第28-29页 |
1.4.2 变温吸附 | 第29-30页 |
1.4.3 变电吸附 | 第30-31页 |
1.5 论文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1.5.1 选题思路 | 第31-3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直接戊烷吹扫再生的工艺 | 第34-53页 |
2.1 戊烷吹扫模拟建立 | 第35-41页 |
2.1.1 胺/Pentane-H_2O/CO_2四元热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2.1.2 化学反应 | 第37-38页 |
2.1.3 戊烷吹扫工艺流程介绍 | 第38-40页 |
2.1.4 再生能耗计算 | 第40-41页 |
2.2 戊烷吹扫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2.2.1 模拟验证 | 第41-42页 |
2.2.2 MEA,AMP和MDEA再生能耗 | 第42-43页 |
2.2.3 传热传质研究 | 第43-46页 |
2.2.4 能耗拆解分析 | 第46-47页 |
2.2.5 对吸收塔的影响 | 第47-48页 |
2.3 系统敏感度分析 | 第48-51页 |
2.3.1 再生性能 | 第48-49页 |
2.3.2 回收性能 | 第49-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3章 液-液相变捕集工艺 | 第53-72页 |
3.1 液液相变工艺模拟 | 第55-66页 |
3.1.1 热力学模型建立 | 第55-62页 |
3.1.1.1 DEEA和DEEAH~+体系 | 第58-60页 |
3.1.1.2 DEEA/H_2O系统 | 第60-61页 |
3.1.1.3 DEEA/H_2O/CO_2体系 | 第61-62页 |
3.1.2 15万吨CO_2/年的DMH相变吸收工艺设计 | 第62-66页 |
3.1.2.1 系统流程介绍 | 第62-65页 |
3.1.2.2 MEA-DEEA/H_2O/CO_2体系化学反应 | 第65-66页 |
3.2 系统性能分析评价 | 第66-71页 |
3.2.1 溶液循环量 | 第67-68页 |
3.2.2 热耗 | 第68-69页 |
3.2.3 水耗 | 第69-7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基于蒸汽再生的活性炭捕集工艺 | 第72-91页 |
4.1 活性炭吸附CO_2的实验及相应模拟 | 第73-80页 |
4.1.1烟气动态吸附实验 | 第73-74页 |
4.1.2 流程模拟 | 第74-75页 |
4.1.3 数学模型和参数设置 | 第75-80页 |
4.2 实验及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0-84页 |
4.2.1 变压条件下模拟与实验对比 | 第80-82页 |
4.2.2 变流量条件下模拟与实验对比 | 第82-84页 |
4.3 基于蒸汽直接吹扫再生的CO_2变温吸附工艺 | 第84-90页 |
4.3.1 变温吸附流程模拟 | 第84-85页 |
4.3.2 吸附系统评价和分析 | 第85-90页 |
4.3.2.1 循环吸附容量 | 第86-88页 |
4.3.2.2 捕集率和产品纯度 | 第88-89页 |
4.3.2.3 再生热耗 | 第89-9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1-94页 |
5.1 主要研究总结 | 第91-93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93页 |
5.3 不足与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4页 |
附录 | 第104-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