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1.1 农药简介 | 第12-13页 |
1.1.1 农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1.2 农药的分类 | 第13页 |
1.1.3 农药的地位 | 第13页 |
1.2 我国农药的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农药行业的飞速发展 | 第13-14页 |
1.2.2 存在的不足与发展建议 | 第14-15页 |
1.2.3 农药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15-17页 |
1.3 杀虫剂市场的新机遇 | 第17-20页 |
1.3.1 杀虫剂简介 | 第17-18页 |
1.3.2 农药的新趋势 | 第18-19页 |
1.3.3 部分农药品种的发展前景 | 第19-20页 |
1.4 氯虫苯甲酰胺简介 | 第20-23页 |
1.4.1 理化性质 | 第20页 |
1.4.2 世界范围的应用状况 | 第20-22页 |
1.4.3 合成方法总结 | 第22-23页 |
1.5 新农药的研发 | 第23-27页 |
1.5.1 研发简介 | 第23页 |
1.5.2 新农药的创制方法 | 第23-25页 |
1.5.3 近期全球新型农药研发状况 | 第25-27页 |
1.6 氯虫苯甲酰胺类农药的作用机理 | 第27-29页 |
1.6.1 受体与杀虫机制 | 第27页 |
1.6.2 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机理 | 第27-29页 |
1.7 课题的来源与展望 | 第29-33页 |
1.7.1 国内外进展情况 | 第29-31页 |
1.7.2 课题构思来源 | 第31-33页 |
2 3,5-二氯-N-甲基-2-甲氨基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33-50页 |
2.1 3,5-二氯-N-甲基-2-甲氨基苯甲酰胺合成路线的选定 | 第33-35页 |
2.1.1 增加氯原子的可行性方案 | 第33-34页 |
2.1.2 合成路线的选定 | 第34-35页 |
2.2 实验仪器、试剂规格与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2 试剂规格 | 第35-36页 |
2.2.3 分析方法 | 第36页 |
2.3 3,5-二氯-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的制备 | 第36-43页 |
2.3.1 “双氧水/浓盐酸”法探究 | 第36-39页 |
2.3.1.1 实验操作 | 第36-37页 |
2.3.1.2 气质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2.3.1.3 方法评价 | 第38-39页 |
2.3.2 氯化砜法探究 | 第39-40页 |
2.3.2.1 实验操作 | 第39页 |
2.3.2.2 气质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2.3.2.3 方法评价 | 第40页 |
2.3.3 氯化砜法工艺优化 | 第40-43页 |
2.3.3.1 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3.3 溶剂的选择 | 第42页 |
2.3.3.4 产品的后处理说明 | 第42-43页 |
2.3.3.5 小结 | 第43页 |
2.4 3,5-二氯-2-甲氨基苯甲酸的制备 | 第43页 |
2.5 6,8-二氯-1-甲基-1H-苯并[1,3]恶嗪-2,4-二酮的制备 | 第43-44页 |
2.6 3,5-二氯-N-甲基-2-甲氨基苯甲酰胺的制备 | 第44页 |
2.7 新化合物的合成示例 | 第44-45页 |
2.8 结果讨论与生物活性 | 第45-49页 |
2.8.1 粗产品的纯化 | 第45页 |
2.8.2 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 第45-46页 |
2.8.3 元素分析 | 第46页 |
2.8.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2.8.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47-48页 |
2.8.6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5-溴-N-甲基-2-甲氨基苯甲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50-64页 |
3.1 5-溴-N-甲基-2-甲氨基苯甲酰胺合成路线的选定 | 第50-53页 |
3.1.1 溴与含溴农药 | 第50-51页 |
3.1.2 增加溴原子的可行性方案 | 第51-52页 |
3.1.3 合成路线的选定 | 第52-53页 |
3.2 实验仪器、试剂规格与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3.2.2 试剂规格 | 第53页 |
3.2.3 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3.3 5-溴-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的制备 | 第54-57页 |
3.3.1 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 第54-56页 |
3.3.1.1 实验操作 | 第54页 |
3.3.1.2 气质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3.1.3 方法评价 | 第55-56页 |
3.3.2 工艺优化 | 第56-57页 |
3.3.2.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第56页 |
3.3.2.2 Br2的用量选择 | 第56-57页 |
3.3.2.3 反应细节的说明 | 第57页 |
3.3.2.4 小结 | 第57页 |
3.4 5-溴-2-甲氨基苯甲酸的制备 | 第57-58页 |
3.5 6-溴-1-甲基-1H-苯并[1,3]恶嗪-2,4-二酮的制备 | 第58页 |
3.6 5-溴-N-甲基-2-甲氨基苯甲酰胺的制备 | 第58-59页 |
3.7 新化合物的合成示例 | 第59页 |
3.8 结果讨论与生物活性 | 第59-63页 |
3.8.1 粗产品的纯化 | 第59-60页 |
3.8.2 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 第60页 |
3.8.3 元素分析 | 第60页 |
3.8.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3.8.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61-62页 |
3.8.6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62-63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氟虫腈类衍生物的合成 | 第64-71页 |
4.1 结构设计意义 | 第64-66页 |
4.1.1 氟虫腈的介绍和改造意义 | 第64-65页 |
4.1.2 改造思路 | 第65-66页 |
4.2 实验仪器、试剂规格与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4.2.2 试剂规格 | 第66页 |
4.2.3 分析方法 | 第66-67页 |
4.3 新化合物的合成示例 | 第67页 |
4.4 结果讨论与生物活性 | 第67-70页 |
4.4.1 粗产品的纯化 | 第67页 |
4.4.2 化合物的物性数据 | 第67-68页 |
4.4.3 元素分析 | 第68页 |
4.4.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8-69页 |
4.4.5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69页 |
4.4.6 生物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