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7-23页 |
第一部分: 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的临床与分子病理学特征研究 | 第23-51页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4-30页 |
1.1.1 病例选择及标本收集 | 第24页 |
1.1.2 肿瘤原发灶的判别标准 | 第24-25页 |
1.1.3 输卵管上皮内癌(TIC)的诊断标准 | 第25页 |
1.1.4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1.1.4.1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1.1.4.2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1.1.5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1.5.1 光镜检查 | 第26页 |
1.1.5.2 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的组织芯片构建 | 第26-27页 |
1.1.5.3 免疫组化染色 | 第27-28页 |
1.1.5.4 免疫组化结果评估标准 | 第28-29页 |
1.1.6 统计学方法 | 第29-30页 |
1.2 结果 | 第30-45页 |
1.2.1 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 第30-32页 |
1.2.2 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 第32页 |
1.2.3 Ⅱ型卵巢癌与输卵管癌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的分析比较 | 第32-37页 |
1.2.4 伴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STIC)是Ⅱ型卵巢癌及输卵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 第37-39页 |
1.2.5 伴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合并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第39-42页 |
1.2.6 P53、P16、CyclinD1、ER等基因在伴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合并输卵管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检测 | 第42-43页 |
1.2.7 伴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合并输卵管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 第43-45页 |
1.3 讨论 | 第45-50页 |
1.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二部分: 卵巢癌与输卵管癌中Parkin基因结构和表达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探讨 | 第51-86页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2-64页 |
2.1.1 病例选择及标本收集 | 第52-53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53-54页 |
2.1.2.1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2.1.2.2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2.1.3 研究方法 | 第54-63页 |
2.1.3.1 Parkin基因LOH检测 | 第54-59页 |
2.1.3.2 qRT-PCR检测Parkin基因的mRNA表达 | 第59-62页 |
2.1.3.3 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arkin蛋白表达 | 第62-63页 |
2.1.4 统计学方法 | 第63-64页 |
2.2 结果 | 第64-80页 |
2.2.1 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 第64页 |
2.2.2 Parkin基因LOH检测结果与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 第64-71页 |
2.2.3 Parkin mRNA的表达异常与卵巢癌及输卵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 第71-72页 |
2.2.4 Parkin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患者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 | 第72-77页 |
2.2.5 生存分析 | 第77-78页 |
2.2.6 伴输卵管病变的卵巢癌、输卵管癌及不伴输卵管病变Ⅱ型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arkin基因异常变化的比较 | 第78-80页 |
2.3 讨论 | 第80-85页 |
2.4 小结 | 第85-86页 |
全文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6页 |
附录 | 第96-111页 |
文献综述 | 第96-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