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探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9-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7页
    2.1 社会阶层概述第12-18页
        2.1.1 社会阶层的概念界定第13页
        2.1.2 社会阶层的测量第13-16页
        2.1.3 社会阶层的操纵第16-17页
        2.1.4 社会阶层的研究取向第17-18页
    2.2 亲社会行为概述第18-23页
        2.2.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第18-19页
        2.2.2 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第19-20页
        2.2.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0-21页
        2.2.4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式第21-23页
    2.3 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第23-27页
        2.3.1 观点一:低阶层个体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第24页
        2.3.2 观点二:高阶层个体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第24-25页
        2.3.3 控制感的中介作用第25页
        2.3.4 同情心的调节作用第25-27页
3 研究假设及思路第27-33页
    3.1 假设模型的构建第27-28页
    3.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第28-33页
4 研究一: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第33-37页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33页
    4.2 方法第33-35页
        4.2.1 被试第33页
        4.2.2 实验材料第33-34页
        4.2.3 实验设计第34页
        4.2.4 实验程序第34-35页
    4.3 研究结果第35-36页
    4.4 讨论第36-37页
5 研究二:相对社会阶层感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第37-41页
    5.1 研究目的第37页
    5.2 研究方法第37-38页
        5.2.1 被试第37页
        5.2.2 实验程序第37-38页
    5.3 研究结果第38-40页
        5.3.1 社会阶层操纵性检验第38-39页
        5.3.2 相对社会阶层对慈善捐助行为的影响第39页
        5.3.3 家庭收入对慈善捐助行为的影响第39-40页
        5.3.4 测量操纵的相对社会阶层对慈善捐助行为的独立影响第40页
    5.4 讨论第40-41页
6 控制感中介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第41-47页
    6.1 研究目的第41页
    6.2 研究方法第41-43页
        6.2.1 被试第41页
        6.2.2 实验程序第41页
        6.2.3 测量工具第41-43页
    6.3 研究结果第43-46页
        6.3.1 人口统计学检验及相关关系分析第43-44页
        6.3.2 控制感的中介作用分析第44-46页
    6.4 控制感的中介作用讨论第46-47页
7 同情调节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第47-52页
    7.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47页
    7.2 研究方法第47-49页
        7.2.1 被试第47页
        7.2.2 实验程序第47-48页
        7.2.3 实验材料第48-49页
    7.3 研究结果第49-50页
    7.4 同情心的调节作用讨论第50-52页
8 总讨论与结论第52-56页
    8.1 总讨论第52-55页
    8.2 结论第55-56页
9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6-59页
    9.1 本研究的不足第56页
    9.2 未来研究的展望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8页
附录第68-72页
    附录1 Michinov控制感问卷第68-69页
    附录2 客观社会阶层问卷第69-70页
    附录3 主观社会阶层问卷第70-71页
    附录4 同情测量工具DPES问卷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attern·连续图形的当代化表现研究
下一篇:双胎妊娠临床结局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