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开放空间立体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2-15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第15页
        1.2.1 研究对象第15页
        1.2.2 研究内容第15页
    1.3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概述第15-16页
        1.3.1 紧凑城市理论第15-16页
        1.3.2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第16页
        1.3.3 城市立体化理论第16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6-22页
        1.4.1 城市高密度环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2 城市、建筑立体化设计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1.4.3 建筑开放空间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22-26页
        1.5.1 研究方法第22-24页
        1.5.2 研究框架第24-26页
第二章: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的历史发展与相关概念研究第26-36页
    2.1 立体化开放空间的历史发展第26-29页
        2.1.1 雏形阶段(1900s-1920s)第26页
        2.1.2 探索阶段(1920s-1940s)第26-27页
        2.1.3 发展阶段(1950s-1980s)第27-28页
        2.1.4 成熟阶段(1990s-2000s)第28-29页
    2.2 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解析第29-34页
        2.2.1 城市高密度环境第29-31页
        2.2.2 建筑开放空间第31-33页
        2.2.3 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第33-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不同尺度的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解析第36-58页
    3.1 建筑尺度的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第36-39页
        3.1.1 开放性特征第36-37页
        3.1.2 立体化特征第37-38页
        3.1.3 城市与建筑职能第38页
        3.1.4 实例分析第38-39页
    3.2 街区尺度的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第39-50页
        3.2.1 开放性特征第40页
        3.2.2 立体化特征第40-47页
        3.2.3 城市与建筑职能第47-48页
        3.2.4 实例分析第48-50页
    3.3 城市尺度的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第50-54页
        3.3.1 开放性特征第51页
        3.3.2 立体化特征第51-52页
        3.3.3 城市与建筑职能第52-53页
        3.3.4 实例分析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8页
第四章: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第58-86页
    4.1 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第58-61页
        4.1.1 与城市的三维接驳第58-59页
        4.1.2 与不同的城市公共基面接驳第59-61页
    4.2 与建筑的互动关系第61-64页
        4.2.1 与建筑室内的联系第61-63页
        4.2.2 与建筑室内的适当隔离第63-64页
    4.3 开放的形态设计第64-69页
        4.3.1 视觉开放性的形态设计第64-68页
        4.3.2 行为开放性的形态设计第68-69页
    4.4 立体化的空间与流线组织第69-79页
        4.4.1 串联式空间与流线组织第69-73页
        4.4.2 分置式空间与流线组织第73-74页
        4.4.3 叠加式空间与流线组织第74-75页
        4.4.4 连续立体化空间与流线组织第75-76页
        4.4.5 自由式空间与流线组织第76-79页
    4.5 公共的行为引导第79-85页
        4.5.1 多元复合的功能组织第80-82页
        4.5.2 近人尺度的场所营造第82-83页
        4.5.3 人性化的空间元素第83-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建设的相关机制研究第86-92页
    5.1 城市设计的整体把控第86-87页
        5.1.1 城市设计的立体城市组织作用第86-87页
        5.1.2 城市设计的“桥梁”作用第87页
        5.1.3 城市设计的多学科综合作用第87页
    5.2 联合开发的管理模式第87-88页
    5.3 政策法规的保障引导第88-91页
        5.3.1 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第88-89页
        5.3.2 补偿政策的引导机制第89-90页
        5.3.3 私有公共空间的管理与评定机制第90-91页
    5.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六章:综合案例分析——以南京美术馆新馆中标方案为例第92-100页
    6.1 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与城市和建筑的互动关系第94页
        6.1.1 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第94页
        6.1.2 与建筑的互动关系第94页
    6.2 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的开放性形态设计第94-95页
        6.2.1 视觉开放性的形态设计第94-95页
        6.2.2 行为开放性的形态设计第95页
    6.3 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的空间与流线组织第95-97页
        6.3.1 空间组织第95-96页
        6.3.2 流线组织第96-97页
    6.4 立体化建筑开放空间的公共行为引导第97-98页
        6.4.1 多元复合的功能组织第97页
        6.4.2 近人尺度的场所营造第97页
        6.4.3 人性化的空间元素第97-98页
    6.5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七章:结语第100-102页
    7.1 总结第100-101页
    7.2 展望第101页
    7.3 研究的不足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6页
图片与图表索引第106-110页
作者简介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江南传统智慧的绿色建筑空间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参数化性能模拟的高层办公建筑体量与表皮优化设计研究--以镇江高新区项目建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