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野中的白族消费行为研究--以云南大理剑川县梅园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7-20页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7-8页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第8-18页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梅园村:一个传统的白族村落 | 第20-35页 |
第一节 村落简介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村民收入来源 | 第23-30页 |
一、传统农业的延续 | 第24-26页 |
二、石雕与村落经济变革 | 第26-30页 |
第三节 村民消费环境 | 第30-35页 |
一、街集贸易 | 第31-33页 |
二、店面贸易 | 第33-35页 |
第二章 村落的生活消费 | 第35-57页 |
第一节 传统服饰与衣着消费 | 第35-41页 |
一、白族传统服饰 | 第36-39页 |
二、衣着消费的年龄差异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传统饮食与食物消费 | 第41-44页 |
一、“八大碗” | 第41-43页 |
二、食物消费的性别差异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房屋样式、起房仪式与居住消费 | 第44-52页 |
一、传统的“竖房子” | 第44-48页 |
二、新式的“封顶” | 第48-49页 |
三、居住消费 | 第49-52页 |
第四节 生产性投资与教育投资 | 第52-57页 |
一、生产性投资 | 第53-55页 |
二、教育投资 | 第55-57页 |
第三章 村落的符号消费 | 第57-112页 |
第一节 以人情消费为主的人生礼仪 | 第57-80页 |
一、诞生礼 | 第58-62页 |
二、成婚礼 | 第62-72页 |
三、葬礼 | 第72-78页 |
四、重要“关口”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围绕宗族观念展开的节庆消费 | 第80-89页 |
一、春节 | 第80-83页 |
二、清明节 | 第83-85页 |
三、本主节 | 第85-86页 |
四、火把节 | 第86-89页 |
第三节 宗教消费中的人间事 | 第89-109页 |
一、区域性的宗教组织:妈妈会 | 第89-92页 |
二、“做会”:“祈会”与“荐会” | 第92-94页 |
三、“祈会”中的“瞅斗会” | 第94-102页 |
四、宗教消费中的个人与组织 | 第102-109页 |
第四节 娱乐消费 | 第109-112页 |
一、老年人协会与重阳节 | 第109-110页 |
二、“杀猪饭” | 第110-111页 |
三、其他娱乐活动 | 第111-112页 |
第四章 白族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影响 | 第112-128页 |
第一节 围绕宗教而形成的性别、年龄消费差异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基于公共生活的消费行为 | 第115-123页 |
一、消费行为中的互惠性 | 第115-119页 |
二、消费行为的村庄规制 | 第119-123页 |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中物质消费的文化性转换 | 第123-128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