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S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8页 |
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4-16页 |
1.1.1 大亚湾海域概况 | 第14-15页 |
1.1.2 鹅公湾水域概况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2.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海洋沉积物中成分测定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2 遥感在海域渔业生态中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2.3 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8页 |
第二章 大亚湾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的近红外光谱研究 | 第28-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1.2.1 有机碳化学方法测定 | 第29页 |
2.1.2.2 光谱样品集划分方法 | 第29-31页 |
2.1.2.3 PLS和SG平滑方法 | 第31页 |
2.2 结果 | 第31-34页 |
2.2.1 样品原始光谱信息 | 第31-32页 |
2.2.2 SG-PLS模型 | 第32-33页 |
2.2.3 检验集 | 第33-34页 |
2.3 讨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大亚湾海域初级生产力及渔业资源量的遥感评估 | 第35-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1.1 研究区域 | 第35-36页 |
3.1.2 数据来源 | 第36页 |
3.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6-38页 |
3.1.3.1 垂直归纳模型 | 第36-37页 |
3.1.3.2 产品值与实测值 | 第37-38页 |
3.1.3.3 渔业数据计算公式 | 第38页 |
3.2 结果 | 第38-41页 |
3.2.1 渔业资源季节变动 | 第38-39页 |
3.2.2 PP、Chl-a和SST季节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3.2.3 渔业资源量评估 | 第40-41页 |
3.3 讨论 | 第41-44页 |
3.3.1 PP时空变化 | 第41-42页 |
3.3.2 渔业资源量季节变化 | 第42-43页 |
3.3.3 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鹅公湾水域渔业资源季节变动分析 | 第44-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研究区域和站位设置 | 第44-45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45页 |
4.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5-46页 |
4.2 结果 | 第46-54页 |
4.2.1 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季节变动 | 第46页 |
4.2.2 渔业资源生物量季节变化 | 第46-49页 |
4.2.3 优势种组成和季节更替 | 第49-50页 |
4.2.4 渔业资源CPUE标准化 | 第50-51页 |
4.2.5 SCPUE与海表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 | 第51-52页 |
4.2.6 渔业资源长度谱的季节变化 | 第52-53页 |
4.2.7 群落多样性 | 第53-54页 |
4.3 讨论 | 第54-57页 |
4.3.1 渔业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 第54-55页 |
4.3.2 渔业资源季节变动 | 第55-56页 |
4.3.3 渔业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60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