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凡例 | 第7-8页 |
| 前言 | 第8-23页 |
| 一、子貢研究之學術回顧 | 第8-16页 |
| (一) 二十世紀以前的子貢研究 | 第8-13页 |
| (二) 二十世紀以來的子貢研究 | 第13-15页 |
| 1、民國時期的子貢研究 | 第13页 |
| 2、1949至1978年之間的子貢研究 | 第13页 |
| 3、1978年以來的子貢研究 | 第13-15页 |
| (三) 小結:兩千多年來子貢研究的成績及特點 | 第15-16页 |
| 二、本文的研究意義、思路和方法 | 第16-21页 |
| (一) 本文的選題意義 | 第16-17页 |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21页 |
| 1、材料之選擇 | 第17-19页 |
| 2、研究對象以子貢為主兼涉孔子等其他相關歷史人物 | 第19页 |
| 3、在考證貫通材料的基礎上達到對人物瞭解同情之昇華 | 第19-21页 |
| 4、年譜編纂與人物考論並行 | 第21页 |
| 三、本文創新點 | 第21-23页 |
| 第一部份:子貢考論 | 第23-52页 |
| 一、子貢姓氏名字考論 | 第23-26页 |
| (一) 子貢之姓氏 | 第23-24页 |
| (二) 子貢之名字 | 第24-26页 |
| 二、子貢生卒年月考論 | 第26-33页 |
| (一)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周靈王二十年己酉)說 | 第26-28页 |
| (二)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周靈王二十一年庚戌)說 | 第28-31页 |
| (三) 未知所從或不可考之說 | 第31-33页 |
| 三、子貢所處之時代背景 | 第33-38页 |
| (一) 子貢所處之時代背景:中國軸心期的軸心 | 第33-35页 |
| (二) 子貢所處之時代背景:士之崛起 | 第35-38页 |
| 1、“士”階層的擴大 | 第36-37页 |
| 2、“士”自我意識的覺醒 | 第37-38页 |
| 四、子貢言行事蹟和思想性格考論 | 第38-51页 |
| (一) 子貢之思想性格 | 第39-40页 |
| (二) 子貢之言行事蹟 | 第40-51页 |
| 1、子貢方人 | 第40-42页 |
| 2、子貢出使 | 第42-46页 |
| 3、子貢貨殖 | 第46-49页 |
| 4、子貢尊師 | 第49-51页 |
| 五、餘論 | 第51-52页 |
| 第二部份: 子貢年譜 | 第52-92页 |
| 參考文獻 | 第92-100页 |
| 後記 | 第100-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