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催化处理VOCs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1页
    1.2 VOCs治理技术概述第11页
        1.2.1 回收再利用技术第11页
        1.2.2 矿化技术第11页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第11-13页
        1.3.1 介质阻挡放电装置第12-13页
    1.4 介质阻挡放电装置与催化剂协同方式第13-14页
    1.5 一段式介质阻挡放电协同不同的催化剂处理VOCs第14-16页
        1.5.1 去除率的变化情况第14页
        1.5.2 O_3的产生情况第14-15页
        1.5.3 二氧化碳的产生情况第15-16页
        1.5.4 氮氧化物的产生情况第16页
        1.5.5 中间产物的产生情况第16页
    1.6 两段式介质阻挡放电协同不同的催化剂处理VOCs第16-18页
        1.6.1 去除率的变化情况第16-17页
        1.6.2 O_3的产生情况第17页
        1.6.3 CO_x的产生情况第17-18页
        1.6.4 氮氧化物的产生情况第18页
        1.6.5 中间产物的产生情况第18页
    1.7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8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分析方法第21-26页
    2.1 化学试剂及气体第21页
    2.2 实验仪器第21-22页
    2.3 实验装置第22-23页
        2.3.1 实验装置第22页
        2.3.2 本实验催化剂与DBD反应器协同方式第22-23页
        2.3.3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第23页
    2.4 分析测试方法第23-26页
        2.4.1 电器参数的测定第23页
        2.4.2 检测分析方法第23-24页
        2.4.3 评价指标第24页
        2.4.4 甲苯及CO_2浓度检测第24-26页
第三章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第26-31页
    3.1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测试方法第26-27页
        3.1.1 催化剂的制备第26页
        3.1.2 催化剂的表征第26-27页
    3.2 催化剂的表征第27-31页
        3.2.1 孔径及比表面积分析第27页
        3.2.2 XRD分析第27-28页
        3.2.3 催化剂还原性表征第28-29页
        3.2.4 MnO_x/Al_2O_3催化剂的XPS表征第29-31页
第四章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三种VOC的研究第31-38页
    4.1 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放电参数第31-32页
        4.1.1 单双介质放电功率的测量第31页
        4.1.2 双介质放电反应器不同功率不同气速下的能量密度第31-32页
    4.2 介质阻挡放电处理三种代表性VOC第32-34页
        4.2.1 双介质阻挡放电器处理不同种类VOC第32-33页
        4.2.2 单介质与双介质放电等离子体法降解VOC的对比实验第33-34页
    4.3 不同条件下苯去除情况第34-35页
        4.3.1 苯初始浓度第34页
        4.3.2 气体停留时间第34-35页
    4.4 O_3产生及消耗情况第35-38页
        4.4.1 不同气速下O_3产生情况第35-36页
        4.4.2 不同浓度下O_3的消耗情况第36-38页
第五章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协同催化剂控制副产物NO的研究.第38-43页
    5.1 不同能量密度下无催化剂氮氧化物产生情况第38页
    5.2 初始甲苯浓度对氮氧化物的影响第38-39页
    5.3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不同催化剂对氮氧化物的影响第39-40页
    5.4 催化剂填充量的影响第40-41页
    5.5 NO在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催化剂处理VOC中的作用第41-43页
第六章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催化剂处理甲苯第43-53页
    6.1 条件实验第43-45页
        6.1.1 甲苯浓度对甲苯降解效率及矿化度第43-44页
        6.1.2 能量密度对甲苯降解效率及矿化度的影响第44-45页
    6.2 甲苯降解中间产物分析第45-50页
        6.2.1 GC-MS分析第45-49页
        6.2.2 傅利叶红外光谱分析第49-50页
    6.3 活性基团的生成第50-51页
    6.4 催化剂表面的氧传递过程第51页
    6.5 甲苯降解机理第51-5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53-55页
    7.1 结论第53-54页
    7.2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都市2016年典型大气污染过程特征分析
下一篇:基于多源遥感与数值模拟的四川盆地大气污染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