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武术“踏脚”与舞蹈“踏脚”的对比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8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 (二) 参与式观察 | 第9页 |
| (三) 深度访谈法 | 第9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第一章 泾源县回族“踏脚”的历史成因 | 第13-17页 |
| 一、“踏脚”的历史渊源 | 第13-15页 |
| 二、“踏脚”的社会背景 | 第15页 |
| 三、“踏脚”的分类及特征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泾源县民间的回族武术“踏脚” | 第17-22页 |
| 一、武术“踏脚”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7页 |
| 二、武术“踏脚”的形态 | 第17-19页 |
| 三、武术“踏脚”的表演形式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院团演绎的回族舞蹈“踏脚” | 第22-27页 |
| 一、舞蹈“踏脚”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2-23页 |
| 二、舞蹈“踏脚”的形态 | 第23-24页 |
| 三、舞蹈“踏脚”的表演形式及结构 | 第24-27页 |
| 第四章 武术“踏脚”与舞蹈“踏脚”的对比分析 | 第27-35页 |
| 一、武与舞的形态对比 | 第27-30页 |
| 二、武与舞的内容角色对比 | 第30-32页 |
| 三、武与舞的程式异同对比 | 第32-35页 |
| 第五章 对“踏脚”艺术价值和生存路径的思考 | 第35-40页 |
| 一、“踏脚”的文化艺术价值 | 第35-36页 |
| (一) 文化价值 | 第35页 |
| (二) 创新价值 | 第35页 |
| (三) 学术价值 | 第35-36页 |
| (四) 教化价值 | 第36页 |
| 二、相关武术“踏脚”生存发展的建议 | 第36-40页 |
| (一) 民族瑰宝后继乏人,急需抢救 | 第36-37页 |
| (二) 园子村武术“踏脚”传承的现状 | 第37页 |
| (三) 对园子村武术“踏脚”发展的建议 | 第37-38页 |
| (四) 对创作的舞蹈“踏脚”发展与感悟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