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 西南地区食用菌害虫 | 第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 调查地点概况 | 第14-17页 |
2.2 试验器材 | 第1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2.4 鉴定方法 | 第18页 |
2.5 数据处理模型 | 第18-19页 |
第3章 种类及其危害 | 第19-32页 |
3.1 食用菌有害生物名录及危害 | 第21-27页 |
3.2 数据处理 | 第27-32页 |
3.2.1 云南省主要食用菌害虫 | 第27-28页 |
3.2.2 四川省主要食用菌害虫 | 第28-29页 |
3.2.3 贵州省主要食用菌害虫 | 第29-30页 |
3.2.4 幼虫饲养结果 | 第30-31页 |
3.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主要优势种及发生规律 | 第32-40页 |
4.1 食用菌优势种害虫 | 第32-36页 |
4.1.1 黑粪蚊Scatopsesp | 第32-33页 |
4.1.2 尖眼蕈蚊BradysiaminpleurotiYangetZhang | 第33页 |
4.1.3 平菇厉眼蕈蚊LycoriellapleurotiYangetZhang | 第33-34页 |
4.1.4 真菌瘿蚊MycophilafungicolaFelt | 第34-35页 |
4.1.5 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Meigen | 第35页 |
4.1.6 野蛞蝓AgriolimaxagrestisLinnaens | 第35页 |
4.1.7 蠼螋Labidurajaponica(DeHaan) | 第35-36页 |
4.2 泰纳异蚤蝇各虫态特征和生活史研究 | 第36-38页 |
4.2.1 泰纳异蚤蝇的收集与饲养 | 第36页 |
4.2.2 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4.2.3 泰纳异蚤蝇生活史研究 | 第37-38页 |
4.3 黑粪蚊各虫态特征和生活史研究 | 第38-40页 |
4.3.1 黑粪蚊的收集与实验室饲养 | 第38页 |
4.3.2 黑粪蚊的各虫态特征 | 第38页 |
4.3.3 黑粪蚊生活史研究 | 第38-40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0-44页 |
5.1 讨论 | 第40页 |
5.2 害虫防治建议 | 第40-42页 |
(1)预防害虫 | 第40-41页 |
(2)虫害治理 | 第41-42页 |
5.3 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