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绪论 | 第13-19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3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无意思联络分别侵权责任承担的现行规则及其缺陷 | 第19-26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及评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责任份额不明时的责任承担争议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平均担责的固有缺陷 | 第23-26页 |
一、与公平、正义背道而驰 | 第23-24页 |
二、曲解了分配正义理论 | 第24页 |
三、弱化了侵权责任法的威慑功能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域外适用比例责任的借鉴 | 第26-31页 |
第一节 比例责任的界定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比例责任的特征 | 第27页 |
第三节 比例责任的域外经验 | 第27-31页 |
第三章 比例责任解决无意思联络分别侵权责任承担的优势与可行性 | 第31-39页 |
第一节 适用比例责任的优势 | 第31-34页 |
一、合理平衡原、被告之间的利益冲突,保护受损权益 | 第31-32页 |
二、符合侵权责任构成理论中的矫正正义 | 第32-33页 |
三、彰显侵权责任法的威慑目的 | 第33页 |
四、比例责任优于其他责任形态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我国适用比例责任的可行性 | 第34-39页 |
一、我国关于比例责任的立法基础 | 第35-36页 |
二、我国关于比例责任的理论探究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比例责任解决无意思联络分别侵权责任承担的具体规则 | 第39-50页 |
第一节 比例责任中“比例”判定的依据 | 第39-43页 |
第二节 适用比例责任时需要考量的因素 | 第43-46页 |
第三节 适用比例责任时的数额计算问题 | 第46-48页 |
第四节 适用比例责任的限制 | 第48-49页 |
第五节 比例责任适用的立法建议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