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荧光探针的概述及结构特点 | 第11-12页 |
1.2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 第12-15页 |
1.2.1 光诱导电子转移 | 第12-13页 |
1.2.2 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13页 |
1.2.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13-14页 |
1.2.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 | 第14-15页 |
1.2.5 C=N异构化的荧光传感器 | 第15页 |
1.3 Fe~(3+)类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4 Al~(3+)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5 Cu~(2+)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1.6 Cd~(2+)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7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一种基于香豆素基团检测Fe~(3+)和PO_4~(3-)的“ON-OFF-ON”接力型水溶性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 第31-51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32-33页 |
2.2.2 合成过程 | 第33-35页 |
2.2.3 测试储备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2.2.4 细胞实验 | 第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50页 |
2.3.1 探针L1对Fe~(3+)的选择性识别能力测试 | 第36-37页 |
2.3.2 Fe~(3+)浓度对探针L1的荧光强度影响 | 第37-39页 |
2.3.3 络合方式探究 | 第39-41页 |
2.3.4 pH值对探针L1识别Fe~(3+)的影响 | 第41页 |
2.3.5 时间响应和稳定性 | 第41-42页 |
2.3.6 抗干扰能力测试 | 第42-46页 |
2.3.7 理论计算 | 第46-48页 |
2.3.8 探针L1的实际应用 | 第48-49页 |
2.3.9 细胞荧光成像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一个基于香豆素基团检测Al~(3+)和F?的“OFF–ON–OFF”接力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细胞应用研究 | 第51-69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3.2.1 仪器和设备 | 第52-53页 |
3.2.2 合成方法 | 第53-55页 |
3.2.3 实验测试储备液的制备 | 第55-56页 |
3.2.4 细胞成像实验 | 第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3.3.1 荧光探针L2对Al~(3+)离子的选择性识别 | 第56-57页 |
3.3.2 荧光滴定实验 | 第57-59页 |
3.3.3 结合方式分析 | 第59-61页 |
3.3.4 对阴离子的识别研究 | 第61-63页 |
3.3.5 pH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6 时间响应 | 第64-65页 |
3.3.7 识别机制的研究 | 第65-66页 |
3.3.8 应用 | 第66-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一种基于喹啉基团检测Cu~(2+)和Cd~(2+)的“ON-OFF-ON”接力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 第69-87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0-75页 |
4.2.1 仪器与设备 | 第70-71页 |
4.2.2 合成过程 | 第71-74页 |
4.2.3 测试储备液的制备 | 第74页 |
4.2.4 应用实验 | 第74-7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4.3.1 荧光探针对金属离子的识别研究 | 第75-78页 |
4.3.2 pH对检测识别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3 荧光滴定 | 第79-81页 |
4.3.4 结合方式测定 | 第81-83页 |
4.3.5 实际应用 | 第83-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5.2 创新点 | 第88页 |
5.3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