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福州市晋安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3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3.2 实践意义第11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6页
        1.4.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4.2 国内研究综述第12-16页
        1.4.3 文献述评第16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7页
    1.6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1.6.1 主要方法第17-18页
        1.6.2 技术路线图第18页
    1.7 研究的创新点第18-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美丽乡村第19页
        2.1.2 公众第19-20页
        2.1.3 公众参与第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1页
        2.2.1 参与民主理论第20-21页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第21页
        2.2.3 计划行为理论第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晋安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第22-29页
    3.1 晋安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现状第22-25页
        3.1.1 基本情况第22页
        3.1.2 建设程序第22-24页
        3.1.3 建设标准及公众相关度第24-25页
    3.2 晋安区公众参与情况第25-27页
    3.3 晋安区公众参与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第27-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4章 晋安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公众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第29-39页
    4.1 晋安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第29-31页
        4.1.1 调查问卷设计目的和原则第29页
        4.1.2 调查问卷内容第29-30页
        4.1.3 调查问卷的有效度第30页
        4.1.4 调查对象及样本容量第30-31页
        4.1.5 调查方法第31页
    4.2 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1-38页
        4.2.1 调查样本基本特征第31-34页
        4.2.2 参与情况统计分析第34-38页
    4.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晋安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第39-46页
    5.1 政府层面制约因素分析第39-42页
        5.1.1 政策法规缺位第39页
        5.1.2 政策执行不到位第39-40页
        5.1.3 信息不对称第40页
        5.1.4 参与机制不健全第40页
        5.1.5 公众需求显示不明显第40-41页
        5.1.6 公众参与的渠道较少和方式简单第41页
        5.1.7 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限第41页
        5.1.8 公众参与的连续性和互动性缺失第41-42页
    5.2 公众自身层面制约因素分析第42-45页
        5.2.1 主观因素第42页
        5.2.2 经济因素第42-43页
        5.2.3 心理因素第43-44页
        5.2.4 文化水平因素第44页
        5.2.5 年龄因素第44页
        5.2.6 需求层次因素第44-45页
    5.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6章 晋安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对策建议第46-51页
    6.1 创新工作方式第46-47页
        6.1.1 宣传教育科技化第46-47页
        6.1.2 资金投入多元化第47页
    6.2 完善制度保障第47-49页
        6.2.1 优化规章制度第47-48页
        6.2.2 活化激励制度第48页
        6.2.3 建立救济制度第48-49页
        6.2.4 强化问责制度第49页
    6.3 形成组织保障第49-50页
        6.3.1 完善互动机制第49-50页
        6.3.2 提供专业培训第50页
        6.3.3 强化监督责任第50页
    6.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1-52页
    7.1 研究结论第51页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录第55-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准扶贫视阈下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实施问题研究--以A县为例
下一篇:果树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