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外对于治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4 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5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特色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21-23页 |
2.2.2 人民政协理论 | 第23-26页 |
3 闽侯县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 第26-33页 |
3.1 闽侯县政协委员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2 闽侯县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 | 第26-30页 |
3.2.1 专题协商 | 第26-27页 |
3.2.2 对口及界别协商 | 第27-28页 |
3.2.3 提案 | 第28-29页 |
3.2.4 社情民意信息 | 第29-30页 |
3.2.5 其他 | 第30页 |
3.3 闽侯县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30-33页 |
4 闽侯县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3-40页 |
4.1 闽侯县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4.1.1 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总体积极性还不高 | 第33-34页 |
4.1.2 界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 第34-36页 |
4.1.3 政协委员在协商议题的选择方面比较被动 | 第36页 |
4.1.4 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果落实效果不佳 | 第36-37页 |
4.2 闽侯县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4.2.1 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 第37-38页 |
4.2.2 政协委员的选任机制存在缺陷 | 第38页 |
4.2.3 政协委员的非职业化带来的局限 | 第38-39页 |
4.2.4 部分党政部门对于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认识不足 | 第39页 |
4.2.5 政协组织对于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 | 第39-40页 |
5 优化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对策思考 | 第40-45页 |
5.1 建立健全政协委员的选任、管理、考核制度 | 第40-41页 |
5.1.1 优化政协委员的选任机制 | 第40页 |
5.1.2 加强政协委员的日常管理 | 第40-41页 |
5.1.3 完善对政协委员的监督机制 | 第41页 |
5.2 为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创造外部条件 | 第41-43页 |
5.2.1 党委政府要大力支持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 | 第41-42页 |
5.2.2 建立政协委员所在单位和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 | 第42页 |
5.2.3 为政协委员营造宽松的议政环境 | 第42页 |
5.2.4 保障政协委员的知情权 | 第42页 |
5.2.5 强化政协委员社会治理成果转化 | 第42-43页 |
5.3 培育政协委员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 第43-45页 |
5.3.1 强化政协委员对自身身份的角色定位 | 第43页 |
5.3.2 以提高政协委员参与治理能力为导向开展教育培训 | 第43-45页 |
6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