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绿化规划论文--中国绿化规划论文

基于SD法的长沙洋湖滨水绿道使用后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研究综述第15-20页
        1.2.1 国内外绿道运动的发展第15-16页
        1.2.2 国内外滨水绿道的研究动态第16-18页
        1.2.3 滨水绿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第18-20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1.3.1 研究目的第20页
        1.3.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1.4.3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5 相关概念界定第23-26页
        1.5.1 绿道第23页
        1.5.2 滨水绿道第23-24页
        1.5.3 使用后评价第24-26页
第2章 滨水绿道理论实践研究与评价方法第26-42页
    2.1 滨水绿道理论体系研究第26-31页
        2.1.1 滨水绿道的思想起源第26页
        2.1.2 滨水绿道的功能第26-28页
        2.1.3 滨水绿道的分类第28-29页
        2.1.4 滨水绿道的构成要素第29-30页
        2.1.5 滨水绿道相关理论第30-31页
    2.2 国内外实践研究第31-39页
        2.2.1 国外实践研究第32-36页
        2.2.2 国内实践研究第36-39页
    2.3 滨水绿道评价的一般方法第39-42页
        2.3.1 POE第39-40页
        2.3.2 SD法第40-41页
        2.3.3 AHP层次分析法第41-42页
第3章 基于SD法的评价体系构建第42-49页
    3.1 SD法的前期准备阶段第42-44页
        3.1.1 评价因子的拟定第42页
        3.1.2 评定尺度的确定第42-43页
        3.1.3 被调查对象第43-44页
    3.2 试验评定阶段第44-48页
        3.2.1 评定测试第44页
        3.2.2 评定测试结果第44页
        3.2.3 客体指标选取第44-45页
        3.2.4 因子权重确定第45-48页
    3.3 评分计算与结果处理第48-49页
第4章 长沙市洋湖垸绿道使用后评价第49-86页
    4.1 长沙绿道规划研究背景第49-54页
    4.2 研究对象概况第54-55页
    4.3 长沙市洋湖绿道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内涵第55-56页
    4.4 长沙市洋湖绿道使用后评价体系建立前期准备第56-69页
        4.4.1 SD量表和问卷的制定第56-58页
        4.4.2 现状调研内容第58页
        4.4.3 现状调研方法及目标对象选取范围第58-59页
        4.4.4 洋湖绿道使用情况观察第59-69页
    4.5 洋湖绿道使用后评定阶段第69-82页
        4.5.1 洋湖绿道评价的目标体系第69页
        4.5.2 现状调研数据及处理第69-73页
        4.5.3 心理评价的分析第73-74页
        4.5.4 洋湖绿道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第74-80页
        4.5.5 洋湖绿道评价结果分析第80-82页
    4.6 客观指标对感知的影响第82-83页
    4.7 长沙市洋湖绿道优化建议第83-86页
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附录 A 调查问卷第91-94页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学术会议第94-95页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际项目第95-96页
致谢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硅藻土基多孔材料的成型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老龄化背景下旅游地产建筑的适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