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开间微居住单元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1.1.1 城市集约化发展 | 第7页 |
1.1.2 居住结构变化 | 第7-8页 |
1.1.3 政策环境支持 | 第8页 |
1.1.4 供给矛盾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分析与整理 | 第14页 |
1.4.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页 |
1.4.3 实用反馈 | 第14页 |
1.4.4 典型案例分析 | 第14-15页 |
1.4.5 归纳总结 | 第15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2 微居住单元概念界定 | 第17-27页 |
2.1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第17-21页 |
2.1.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2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2.1.3 研究方向 | 第19-21页 |
2.2 微居住单元定位分析 | 第21-23页 |
2.2.1 以居住模式划分 | 第21-22页 |
2.2.2 以居住结构划分 | 第22-23页 |
2.3 居住需求及倾向调研及分析 | 第23-26页 |
2.3.1 调研结果及分析 | 第23-25页 |
2.3.2 居住者需求分析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微居住单元功能空间设计研究 | 第27-50页 |
3.1 套内空间系统构成 | 第27-30页 |
3.1.1 空间模块化分解 | 第27-28页 |
3.1.2 空间与功能对应关系 | 第28-30页 |
3.1.3 行为空间与实体空间概述 | 第30页 |
3.2 功能空间人体工学尺度研究 | 第30-39页 |
3.2.1 核心空间 | 第30-33页 |
3.2.2 辅助空间 | 第33-37页 |
3.2.3 其他空间 | 第37-39页 |
3.3 功能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 第39-49页 |
3.3.1 核心空间 | 第39-45页 |
3.3.2 辅助空间 | 第45-49页 |
3.3.3 其他空间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微居住单元集约化设计研究 | 第50-82页 |
4.1 复合套型空间组织模式 | 第50-61页 |
4.1.1 LDB+K+T型 | 第52-56页 |
4.1.2 LDB+T型 | 第56-57页 |
4.1.3 LD+B+K+T型 | 第57-61页 |
4.2 集约化设计下功能适应性研究 | 第61-81页 |
4.2.1 复合空间功能转换 | 第62-73页 |
4.2.2 辅助空间功能整合 | 第73-76页 |
4.2.3 套内界面灵活组织 | 第76-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微居住单元设计原则与策略 | 第82-102页 |
5.1 套型设计原则 | 第82-86页 |
5.1.1 分区合理原则 | 第83-84页 |
5.1.2 空间集约原则 | 第84-85页 |
5.1.3 舒适人性原则 | 第85-86页 |
5.2 套型优化设计策略 | 第86-101页 |
5.2.1 开放空间 | 第86-87页 |
5.2.2 功能复合 | 第87-90页 |
5.2.3 辅助空间整合 | 第90-91页 |
5.2.4 空间咬合 | 第91-92页 |
5.2.5 人体工学与居住习惯 | 第92-97页 |
5.2.6 集成家具 | 第97-98页 |
5.2.7 收纳高效 | 第98-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附录A 表格说明 | 第107-111页 |
附录B 图片说明 | 第111-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