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 第16-17页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2.4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2 青年农民党员党性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青年农民等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青年农民 | 第20页 |
2.1.2 农村党员 | 第20-21页 |
2.1.3 党性 | 第21页 |
2.1.4 党性教育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思想建党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2.3 国家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4 习近平的党性教育思想 | 第23页 |
2.2.5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 | 第23页 |
2.2.6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 | 第23-25页 |
3 党性教育的内容及意义 | 第25-28页 |
3.1 党性教育的内容 | 第25-26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25页 |
3.1.2 党的宗旨意识教育 | 第25页 |
3.1.3 理想信念教育 | 第25-26页 |
3.1.4 组织纪律性教育 | 第26页 |
3.1.5 先进性教育 | 第26页 |
3.2 青年农民党员党性教育的意义 | 第26-28页 |
3.2.1 助力青年农民党员成长成才 | 第26页 |
3.2.2 引导青年农民党员凝心聚力 | 第26-27页 |
3.2.3 夯实党的基层后备根基 | 第27-28页 |
4 青年农民党员的党性教育现状 | 第28-35页 |
4.1 青年农民党员党性教育现状调查的设计 | 第28-29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28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28-29页 |
4.1.3 调查方法 | 第29页 |
4.2 青年农民党员党性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 | 第29-31页 |
4.2.1 青年农民党员党性教育具备较好的教育客体基础 | 第29-30页 |
4.2.2 党性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30页 |
4.2.3 党性教育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 第30-31页 |
4.3 青年农民党员的许多党性问题亟待关注 | 第31-35页 |
4.3.1 党性认识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4.3.2 入党动机有待端正 | 第32-33页 |
4.3.3 组织纪律性不强 | 第33页 |
4.3.4 理论修养不高 | 第33-34页 |
4.3.5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 | 第34-35页 |
5 青年农民党员党性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5-40页 |
5.1 青年农民党员的主观因素 | 第35-36页 |
5.1.1 青年农民党员不稳定的心理特征影响党性修养水平 | 第35页 |
5.1.2 青年农民党员的自身素质不高 | 第35页 |
5.1.3 对党的历史了解不全面 | 第35-36页 |
5.1.4 对党和国家的发展现状把握不全 | 第36页 |
5.2 基层党组织的客观制约 | 第36-38页 |
5.2.1 基层党组织对党性教育不够重视 | 第36-37页 |
5.2.2 党组织建设不健全 | 第37页 |
5.2.3 党性教育方法老套、内容枯燥、流于形式 | 第37-38页 |
5.3 社会层面的干扰 | 第38-40页 |
6 加强农村青年农民党员党性教育的对策 | 第40-47页 |
6.1 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 | 第40-41页 |
6.1.1 端正党组织干部的政绩观 | 第40-41页 |
6.1.2 夯实基层党组织的硬件基础 | 第41页 |
6.1.3 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 | 第41页 |
6.1.4 构建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 | 第41页 |
6.1.5 建立健全党性教育制度 | 第41页 |
6.2 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 第41-43页 |
6.2.1 丰富党的理论教育 | 第42-43页 |
6.2.2 丰富个人素质教育 | 第43页 |
6.3 创新党性教育模式 | 第43-45页 |
6.3.1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 第43-44页 |
6.3.2 运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 第44页 |
6.3.3 实施分类教育 | 第44页 |
6.3.4 采取党性教育的弹性时间制 | 第44-45页 |
6.4 优化社会环境 | 第45-46页 |
6.4.1 优化经济环境 | 第45页 |
6.4.2 优化人文环境 | 第45页 |
6.4.3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 第45页 |
6.4.4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 第45-46页 |
6.5 开展党性教育评估 | 第46-47页 |
6.5.1 建立党性教育的评估制度 | 第46页 |
6.5.2 建立党性教育评估组织体系 | 第46页 |
6.5.3 制定党性教育的衡量指标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