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11-18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目的第11-14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3页
        二、研究目的第13-14页
    第二节 研究方法第14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第14-18页
        一、研究内容第14-15页
        二、结构安排第15-17页
        三、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8-35页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8-24页
        一、平衡发展理论第18-19页
        二、分工贸易理论第19页
        三、梯度转移理论第19-20页
        四、增长极理论第20-21页
        五、循环累计因果理论第21-22页
        六、点轴开发理论第22页
        七、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第22-23页
        八、述评第23-24页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24-35页
        一、区域发展理论第24-26页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第26-28页
        三、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28-31页
        四、区域协调机制研究第31-33页
        五、述评第33-35页
第二章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35-57页
    第一节 国外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35-40页
        一、美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35-36页
        二、日本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36-37页
        三、德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37-38页
        四、欧盟的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38-40页
    第二节 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第40-50页
        一、指导思想与行动第40-44页
        二、经济区域划分演变进程第44-47页
        三、区域发展战略演进第47-50页
    第三节 区域协调实践经验与启示第50-57页
        一、国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五点成功经验第50-54页
        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层制约因素第54-57页
第三章 产业转移视角下区域协调理论分析第57-67页
    第一节 区域间产业转移动因第57-61页
        一、区域间劳动力要素移动分析第57-58页
        二、资本要素移动分析第58-61页
    第二节 产业转移中的区域协调演进路径第61-63页
        一、劳动密集阶段第61-62页
        二、资本密集阶段第62页
        三、技术密集阶段第62-63页
    第三节 产业转移中的区域协调机制体系第63-67页
        一、开放机制第63-64页
        二、协作机制第64-65页
        三、流通机制第65页
        四、空间机制第65-67页
第四章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成因第67-81页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现状第67-70页
        一、区域间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第68-69页
        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现状第69-70页
    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70-73页
        一、部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迟滞凝缓,产业同构现象并存第70-71页
        二、行政区经济背景下区域利益矛盾协调机制缺位第71-72页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仍在博弈中演进第72页
        四、“老少边穷”、“东北地区”等特定区域问题突出第72-73页
    第三节 区域不协调发展形成的主要原因第73-77页
        一、区域发展战略第74页
        二、区位条件第74页
        三、公共服务差异第74-75页
        四、制度环境差别第75-76页
        五、要素市场扭曲第76-77页
    第三节 区域协调发展趋势第77-81页
        一、区域发展差距变动趋势第77-79页
        二、区域发展差距新态势第79-81页
第五章 我国产业转移空间格局演变实证研究第81-98页
    第一节 模型与数据第81-84页
        一、模型方法第81-84页
        二、数据来源第84页
    第二节 产业转移的演变路径第84-91页
        一、三次产业的演变路径第84-85页
        二、第一产业的演变路径第85-87页
        三、第二产业的演变路径第87-89页
        四、第三产业的演变路径第89-91页
    第三节 产业转移的空间格局第91-98页
        一、第一产业的空间格局第91-93页
        二、第二产业的空间格局第93-95页
        三、第三产业的空间格局第95-98页
第六章 我国产业转移中区域分工协调实证研究第98-138页
    第一节 评价方法第98-105页
        一、区域分工评价方法第98-101页
        二、地区专业化评价方法第101-102页
        三、产业转移路径评价方法第102-105页
    第二节 我国区域产业分工转移评价第105-138页
        一、数据来源及其说明第105页
        二、产业分工转移情况评价结果第105-138页
第七章 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第138-153页
    第一节 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第138-143页
        一、着眼于更高质量的发展第139-140页
        二、着眼于更有效率的发展第140页
        三、着眼于更加公平的发展第140-141页
        四、着眼于更可持续的发展第141-143页
    第二节 扎实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任务第143-146页
        一、加大力度支持老少边贫地区发展第143-144页
        二、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第144页
        三、因地制宜推进四大板块发展第144-146页
    第三节 推进“五个一体化”促进产业区域间转移第146-150页
        一、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第146-147页
        二、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第147-148页
        三、强化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第148页
        四、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第148-149页
        五、构建产业协同一体化第149-150页
    第四节 构建现代化区域治理体系的长效机制第150-153页
        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衡量评价体系第150页
        二、制定区域发展风险识别与应对预案第150页
        三、健全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推进机制第150-151页
        四、创新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工具第151-152页
        五、推进区域治理现代化法制化第152-153页
结论与展望第153-155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153-154页
    第二节 研究展望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的视角
下一篇: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3S”经济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