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19页 |
| 第一节 小儿厌食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一、小儿厌食症西医病名研究 | 第10页 |
| 二、小儿厌食症的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10-11页 |
| 三、小儿厌食症的西医治疗研究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小儿厌食症的祖国医学研究 | 第12-14页 |
| 一、小儿厌食症的中医病名研究 | 第12页 |
| 二、小儿厌食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第12-13页 |
| 三、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第13页 |
| 四、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法研究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儿童中医体质学说研究 | 第14-16页 |
| 一、儿童体质学说历代沿革研究 | 第14-15页 |
| 二、儿童体质的特征研究 | 第15页 |
| 三、小儿的中医体质分型研究 | 第15-16页 |
| 四、小儿调体保健的策略研究 | 第16页 |
| 第四节 中医角药研究 | 第16-19页 |
| 一、角药历史渊源 | 第16-17页 |
| 二、角药的治病范围 | 第17页 |
| 三、角药配伍方式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28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9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19-23页 |
| 一、病历来源 | 第19页 |
| 二、诊断标准 | 第19-20页 |
| 三、纳入标准 | 第20页 |
| 四、排除标准 | 第20页 |
| 五、剔除标准 | 第20页 |
| 六、中止试验标准 | 第20页 |
| 七、临床分组 | 第20-21页 |
| 八、治疗及干预措施 | 第21页 |
| 九、疗程与随访 | 第21页 |
| 十、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21-23页 |
| 十一、疗效判定标准 | 第23页 |
| 十二、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3页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23-28页 |
| 一、一般资料 | 第23-24页 |
| 二、体质分型资料 | 第24页 |
| 三、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 第24页 |
| 四、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厌食症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 | 第24-26页 |
| 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 | 第26页 |
| 六、治疗后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 | 第26-27页 |
| 七、治疗前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28-31页 |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结果 | 第28页 |
| 一、临床疗效分析 | 第28页 |
| 二、厌食症主要及次要症状积分的影响 | 第28页 |
| 三、生存质量的影响 | 第28页 |
| 四、复发率 | 第28页 |
| 第二节 立法依据 | 第28-30页 |
| 一、组方依据 | 第28-29页 |
| 二、各味中药性味功效及药理学研究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辨体质运用角药治疗儿童厌食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30-31页 |
| 结语 | 第31-33页 |
| 一、总语 | 第31-32页 |
| 二、创新点 | 第32页 |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 附录 | 第37-4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附件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