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9-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1章 文献研究 | 第16-23页 |
1.1 化橘红基原植物的概况 | 第16-17页 |
1.1.1 化橘红的用药历史沿革 | 第16页 |
1.1.2 化橘红的质量研究 | 第16-17页 |
1.2 化橘红的鉴别研究 | 第17-18页 |
1.2.1 毛橘红与光橘红的鉴别研究 | 第17页 |
1.2.2 毛橘红的品系鉴别研究 | 第17-18页 |
1.3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DNA条形码标记 | 第19页 |
1.3.2 SCoT分子标记 | 第19-20页 |
1.3.3 SRAP分子标记 | 第20页 |
1.3.4 SCAR标记 | 第20-21页 |
1.3.5 分子标记技术在化橘红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1.4 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化州柚及其近缘品系的DNA条形码研究 | 第23-31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DNA提取及检测 | 第24-25页 |
2.2.2 PCR扩增 | 第25页 |
2.2.3 电泳检测及测序 | 第25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2.3.1 总DNA提取质量 | 第25-26页 |
2.3.2 PCR扩增结果 | 第26-27页 |
2.3.3 序列分析 | 第27-28页 |
2.3.4 ITS2序列的聚类分析 | 第28页 |
2.3.5 psbA-trnH序列的聚类分析 | 第28页 |
2.3.6 ITS2结合psbA-trnH序列的聚类分析 | 第28-29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3章 化州柚及其近缘品系的SCOT分子标记研究 | 第31-42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仪器和试剂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3.2.1 总DNA提取与检测 | 第31页 |
3.2.2 SCoT-PCR反应体系正交设计 | 第31-32页 |
3.2.3 SCoT-PCR反应体系的单因素优化 | 第32页 |
3.2.4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32页 |
3.2.5 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优化 | 第32-33页 |
3.2.6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3.1 DNA提取结果 | 第33页 |
3.3.2 SCoT-PCR正交设计结果 | 第33-35页 |
3.3.3 SCoT-PCR反应体系的单因素优化 | 第35-37页 |
3.3.4 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优化 | 第37-38页 |
3.3.5 SCoT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38-39页 |
3.3.6 SCoT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3.4 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化州柚及其近缘品系的SRAP标记研究 | 第42-54页 |
4.1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4.1.1 材料 | 第42页 |
4.1.2 仪器和试剂 | 第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总DNA提取与检测 | 第42页 |
4.2.2 SCoT-PCR反应体系正交设计 | 第42页 |
4.2.3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 第42-43页 |
4.2.4 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优化 | 第43页 |
4.2.5 SRAP多态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优化 | 第43页 |
4.2.6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4.3.1 DNA提取结果 | 第43页 |
4.3.2 SRAP-PCR正交设计结果 | 第43-45页 |
4.3.3 SRAP-PCR反应体系的单因素优化 | 第45-47页 |
4.3.4 引物筛选 | 第47-48页 |
4.3.5 SRAP多态性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优化 | 第48-49页 |
4.3.6 S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49-50页 |
4.3.7 SRAP标记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50-51页 |
4.3.8 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51页 |
4.3.9 SCoT标记结合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4.3.10 SCoT、SRAP、SCoT+SRAP标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2页 |
4.4 小结与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化州柚及其近缘品系的SCAR标记研究 | 第54-60页 |
5.1 材料和仪器 | 第54页 |
5.1.1 材料 | 第54页 |
5.1.2 仪器和试剂 | 第5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5.2.1 特异性条带筛选 | 第54页 |
5.2.2 特异性条带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 第54-55页 |
5.2.3 SCAR引物的设计 | 第55页 |
5.2.4 SCAR引物的验证 | 第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5.3.1 特异性条带筛选 | 第55-57页 |
5.3.2 特异性条带的回收 | 第57页 |
5.3.3 SCAR引物的验证 | 第57-58页 |
5.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0-65页 |
6.1 总结 | 第60-61页 |
6.2 讨论 | 第61-63页 |
6.2.1 化州柚及其近缘品系的鉴别 | 第61页 |
6.2.2 不同品系化州柚的分类和鉴别 | 第61-62页 |
6.2.3 四种标记在化州柚及其近缘品系植物中的研究情况 | 第62-63页 |
6.2.4 SCAR标记的转化 | 第63页 |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6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