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11-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特殊虚开行为之综述 | 第13-16页 |
第一节 特殊虚开行为之基本内涵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特殊虚开行为之产生原因 | 第14页 |
第三节 特殊虚开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真实交易情况下如实代开行为的刑法性质 | 第16-22页 |
第一节 代开与虚开的刑法语义考量 | 第17-18页 |
一、代开与虚开的基本语义 | 第17页 |
二、代开与虚开的概念存在交叉关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如实代开行为的定性争议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如实代开行为的基本刑法定性 | 第20-22页 |
一、偷逃税款目的是区分该行为罪与非罪的必要条件 | 第20页 |
二、如实代开行为的刑法定性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对开”、“环开”等额专票行为的刑法性质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对开”、“环开”等额专票行为的基本概述 | 第22-24页 |
一、出于简化销售退回程序目的的“对开”、“环开”行为 | 第22-23页 |
二、出于保留一般纳税人资格目的的“对开”、“环开”行为 | 第23页 |
三、出于提高销售额目的的“对开”、“环开”行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对开”、“环开”等额专票行为的刑法性质评析 | 第24-27页 |
一、理论聚讼 | 第24-25页 |
二、“对开”、“环开”等额专票行为的评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几种同“对开”、“环开”等额专票相似行为的刑法定性 | 第27-30页 |
一、“对开”、“环开”不同金额专票行为的定性 | 第27-28页 |
二、“对开”、“环开”相等金额专票以偷逃税款的行为定性 | 第28-30页 |
第四章 被动接受虚开的专票的行为 | 第30-38页 |
第一节 被动受票行为的基本概念厘正 | 第30页 |
第二节 被动受票行为中类型化区分的沿革与困境 | 第30-33页 |
一、相关法律文件对于被动受票行为区别认定 | 第31-32页 |
二、相关法律文件对于被动受票行为认定的困境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被动受票行为的刑法定性——以善意、恶意、瑕疵受票为视角 | 第33-38页 |
一、善意、恶意、瑕疵受票的认定标准 | 第33-35页 |
二、被动受票行为的处理原则 | 第35-38页 |
第五章 税务人员“高开低征”专票行为的刑法性质 | 第38-43页 |
第一节 “高开低征”行为的基本概述 | 第38-39页 |
一、相关法律文件对于“高开低征”行为的定性争议 | 第38-39页 |
二、理论界对于“高开低征”行为的定性争议 | 第39页 |
第二节 “高开低征”行为刑法定性之考量 | 第39-43页 |
一、税务机关工作人员能否成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适格主体 | 第40-41页 |
二、“高开低征”行为之刑法定性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