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9页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9页 |
| (一)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二)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政府担责依据 | 第19-27页 |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一)独生子女父母 | 第19页 |
| (二)政府责任 | 第19-20页 |
| 二、政府担责依据 | 第20-27页 |
| (一)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 (二)现实依据 | 第22-27页 |
| 第三章 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府担责现状 | 第27-34页 |
| 一、独生子女家庭基本情况 | 第27-30页 |
| (一)独生子女数量及分布 | 第27页 |
| (二)独生子女父母的数量 | 第27-28页 |
|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 | 第28-30页 |
| 二、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方式 | 第30-31页 |
| (一)以家庭养老为主 | 第30-31页 |
| (二)以政府和社会养老为辅 | 第31页 |
| 三、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政府担责情况 | 第31-34页 |
| (一)制度保障责任 | 第31-32页 |
| (二)财政支持责任 | 第32-33页 |
| (三)监管责任 | 第33页 |
| (四)引导责任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国际养老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34-37页 |
| 一、国际养老经验借鉴 | 第34-36页 |
| (一)日本 | 第34页 |
| (二)美国 | 第34-35页 |
| (三)瑞典 | 第35-36页 |
| 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7页 |
| (一)法律政策先行 | 第36页 |
| (二)强调财政责任 | 第36页 |
| (三)监管保证养老权益的落实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府担责的问题及原因 | 第37-47页 |
| 一、政府担责问题 | 第37-44页 |
| (一)法律政策不完善 | 第37-40页 |
| (二)财政支持力不足 | 第40-42页 |
| (三)监管缺乏 | 第42-43页 |
| (四)政府引导缺乏 | 第43-44页 |
| 二、政府担责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4-47页 |
| (一)法制基础薄弱,政策缺乏弹性 | 第44页 |
| (二)地方政府自身财政的有限性 | 第44-45页 |
| (三)政策过程非公开化,社会参与监督不足 | 第45页 |
| (四)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 | 第45-47页 |
| 第六章 我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政府担责的路径选择 | 第47-53页 |
| 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政策 | 第47-48页 |
| (一)建立独生子女父母养老的相关法律 | 第47页 |
| (二)完善相应的养老政策 | 第47-48页 |
|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 第48-49页 |
| (一)加强中央财政的承担力 | 第48页 |
| (二)提高对独生子女父母的经济扶持力度 | 第48-49页 |
| (三)增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经济扶持力度 | 第49页 |
| 三、构建多元责任主体,建立多元参与的监督机制 | 第49-50页 |
| (一)建立多元参与的第三方监管机制 | 第49-50页 |
| (二)建立监管的问责机制 | 第50页 |
| 四、加强政府对新型养老意识的引导 | 第50-53页 |
| (一)培养独生子女父母自我养老、独立养老及互助养老意识 | 第50页 |
| (二)树立独生子女父母借助机构养老的意识 | 第50-51页 |
| (三)增强独生子女的赡养责任感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