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关于“迷”和“粉丝”的研究 | 第13-14页 |
2.关于“粉丝电影”的研究 | 第14-15页 |
3.关于“身份认同建构”的研究 | 第15-19页 |
一、概念界定与“粉丝电影”的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迷”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粉丝电影”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3.身份认同的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二)“粉丝电影”的发展现状 | 第22-25页 |
二、“粉丝电影”迷的个体身份认同建构 | 第25-33页 |
(一)我国“粉丝电影”迷的特点 | 第25-26页 |
1.受众的年轻化 | 第25页 |
2.情感上的忠诚 | 第25-26页 |
3.传播的主动性 | 第26页 |
4.消费的积极性 | 第26页 |
(二)“粉丝电影”迷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身份认同建构 | 第26-30页 |
1.共享信息,疑惑探讨 | 第26-27页 |
2.写影评 | 第27-28页 |
3.创新生产 | 第28-29页 |
4.组织活动 | 第29-30页 |
(三)“粉丝电影”迷的心理分析 | 第30-33页 |
1.自我想象 | 第30-31页 |
2.“投射”心理 | 第31页 |
3.“消费”心理 | 第31页 |
4.自我重塑 | 第31-33页 |
三、“粉丝电影”迷的群体身份认同建构 | 第33-41页 |
(一)“粉丝电影”迷群的特点 | 第33-35页 |
1.行动上的自发性 | 第33-34页 |
2.结构上的组织性 | 第34页 |
3.集体性心理 | 第34页 |
4.无意识的冲动性 | 第34-35页 |
(二)“粉丝电影”迷群的边界划分 | 第35-39页 |
1.划分边界,明确与其他电影迷群的类别划分 | 第37页 |
2.强化边界,凸显与其他电影迷群的比较划分 | 第37-38页 |
3.优化边界,积极区分提升群体自尊 | 第38-39页 |
(三)“粉丝电影”迷群在媒介使用中的身份建构 | 第39-41页 |
四、“迷群”对“粉丝电影”发展的影响与反思 | 第41-47页 |
(一)电影背后“粉丝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 第41-43页 |
1.作为消费者的粉丝 | 第41-42页 |
2.作为生产者的粉丝 | 第42-43页 |
(二)“迷群”的盲目追捧下粉丝电影发展的冷思考 | 第43-47页 |
1.现实生活的空虚造就“迷群”的“娱乐崇拜” | 第43-44页 |
2.“迷”的狂欢拉动“粉丝电影”票房 | 第44-45页 |
3.“粉丝电影”在业界遭受的非议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