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选题的背景 | 第10-12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10页 |
二、现实背景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历史的方法 | 第12页 |
二、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简述 | 第14-25页 |
第一节 古代生态思想简述 | 第14-20页 |
一、西方古代生态思想 | 第14-17页 |
二、中国古代生态思想 | 第17-18页 |
三、中西古代生态思想比较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西方生态学与生态哲学的出现与发展 | 第20-25页 |
一、生态学概念简介 | 第20页 |
二、西方生态哲学简述 | 第20-23页 |
三、西方生态哲学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述 | 第25-3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第25-30页 |
一、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 第25-27页 |
二、自然异化:私有制与自然的对立 | 第27-29页 |
三、新陈代谢理论与资本主义制度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思想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第31-34页 |
第四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 第34-44页 |
第一节 理论意义 | 第34-37页 |
一、推动人们更彻底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34-35页 |
二、拓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视域 | 第35-36页 |
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深入人心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现实反思与启示 | 第37-44页 |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国家政府 | 第37-40页 |
二、发展战略应以保护生态为中心 | 第40-42页 |
三、坚持科学环保: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利与弊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