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美学思想再评价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5页 |
1.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0-13页 |
3.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3-15页 |
第1章 周谷城美学思想的内涵 | 第15-37页 |
1.1 情感论 | 第15-23页 |
1.1.1 情感作为美或艺术的源泉 | 第15-18页 |
1.1.2 正确认识情与理的关系 | 第18-20页 |
1.1.3 “使情成体”的主客统一观 | 第20-23页 |
1.2 礼乐论 | 第23-29页 |
1.2.1 礼与乐的重新阐释 | 第23-26页 |
1.2.2 礼乐的功用解读 | 第26-28页 |
1.2.3 从礼到乐的美学原理 | 第28-29页 |
1.3 艺术论 | 第29-37页 |
1.3.1 “无差别境界”与“差别境界” | 第30-32页 |
1.3.2 艺术体现的“时代精神” | 第32-34页 |
1.3.3 艺术无用,而有大用 | 第34-37页 |
第2章 学界对周谷城美学思想的批判 | 第37-54页 |
2.1 对情感美学的批判 | 第37-43页 |
2.1.1 资产阶级普遍人性论 | 第37-39页 |
2.1.2 表现主义艺术 | 第39-41页 |
2.1.3 夸大艺术的美感作用 | 第41-43页 |
2.2 对“狭隘”的艺术观的批判 | 第43-48页 |
2.2.1 个人纯粹情感的表现 | 第43-45页 |
2.2.2 “两种境界” | 第45-46页 |
2.2.3 抽象性、个人性理想 | 第46-48页 |
2.3 对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批判 | 第48-54页 |
2.3.1 主观唯心主义艺术观 | 第48-50页 |
2.3.2 “无差别境界”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 第50-52页 |
2.3.3 阶级调和的“时代精神” | 第52-54页 |
第3章 周谷城美学思想新论 | 第54-71页 |
3.1 周谷城美学思想在当代美学史中的位置 | 第54-61页 |
3.1.1 对中国传统抒情理论的传承与改造 | 第54-56页 |
3.1.2 中国当代美学史对周谷城美学的忽略 | 第56-58页 |
3.1.3 周谷城与中国美学四大派的比较 | 第58-61页 |
3.2 周谷城美学在美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 第61-64页 |
3.2.1 “美学”本就是“感性学” | 第61-63页 |
3.2.2 “情”与“理”关系的重新审视 | 第63-64页 |
3.3 周谷城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64-71页 |
3.3.1 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理论意义 | 第64-67页 |
3.3.2 对走出日常生活困境的指导意义 | 第67-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