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13页 |
| 1.2.1 储层改造后试井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储层改造后生产动态分析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压后产能评价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5页 |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5-16页 |
| 第2章 气藏改造效果主控因素分析 | 第16-23页 |
| 2.1 统计回归分析相关参数及分析原理简介 | 第16-17页 |
| 2.2 气藏改造效果地质、工程主控因素分析 | 第17-20页 |
| 2.3 压后产能预测模型 | 第20-22页 |
| 2.4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 第3章 压后停泵数据注入压降评价模型 | 第23-47页 |
| 3.1 G函数曲线法的局限性 | 第23-26页 |
| 3.2 无人工裂缝的停泵注入压降评价模型 | 第26-32页 |
| 3.2.1 无人工裂缝的停泵注入压降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 3.2.2 碳酸盐岩气藏直井渗流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2页 |
| 3.3 有对称或非对称人工裂缝的停泵注入压降评价模型 | 第32-35页 |
| 3.3.1 有人工裂缝的停泵注入压降数学模型 | 第32-34页 |
| 3.3.2 碳酸盐岩气藏压裂井渗流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35页 |
| 3.4 酸压施工井停泵期间地面压力处理方法 | 第35-39页 |
| 3.4.1 停泵期间地面压力与井底压力折算处理 | 第36-37页 |
| 3.4.2 储层增产改造停泵期间折算井底压力去噪处理 | 第37-39页 |
| 3.5 高渗区停泵注入压降评价单井分析 | 第39-41页 |
| 3.6 低渗区停泵注入压降评价单井分析 | 第41-43页 |
| 3.7 M区块灯四气藏储层改造裂缝参数分析 | 第43-46页 |
| 3.8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 第4章 非稳态和稳态压后产能评价模型 | 第47-58页 |
| 4.1 非稳态压后产能评价模型 | 第47-51页 |
| 4.1.1 产量与井底压力计算公式 | 第47-50页 |
| 4.1.2 非稳态压后产能单井评价 | 第50-51页 |
| 4.2 压后稳态产能评价模型 | 第51-57页 |
| 4.2.1 储层改造后气井稳态产能模型 | 第51-53页 |
| 4.2.2 稳态产能测试异常数据处理 | 第53-56页 |
| 4.2.3 X6井产能异常测试曲线校正 | 第56-57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灯四气藏储层改造效果单井评价 | 第58-65页 |
| 5.1 灯四气藏储层改造效果后评估方法适应性与可靠性 | 第58-59页 |
| 5.2 X4井储层改造后效果评价 | 第59-60页 |
| 5.3 X1井储层改造后效果评价 | 第60-61页 |
| 5.4 X2井储层改造后效果评价 | 第61-63页 |
| 5.5 X6井储层改造后效果评价 | 第63-64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结论及建议 | 第65-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74页 |